董庄中堂画:妙笔丹青 传承文化
本报记者 王鲁斌
在茌平区东南方向十余公里处,有一个不起眼的小村——南董村。南董村是享誉我国大江南北的“中堂画之乡”,在几百年前,就以绘画中堂画而远近闻名。
中堂画,即悬挂在正堂(堂屋)正中的画,内容多为山水人物。在古代,堂屋是接待客人的主要场所,人们为了体现家庭文化品位,便在堂屋冲着正门的墙上挂一幅中堂画。
南董村的村民习惯称呼南董村为董庄,这是因为董庄中堂画在当地家喻户晓。关于董庄中堂画的发展,普遍的说法是,在明隆庆年间,始祖董月的中堂画技艺就有了较高水平,到第八代董立元时,绘画技艺又有进一步提升,尤其在人物画上有很高的造诣,时人有“崔字(崔班的字)杨虎(杨蘋的虎)董人物(董立元的人物画)”之美誉。当时的董庄村,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农耕之余便动笔作画,画作远销河南、河北、江苏、安徽等地,在北方有着较大的影响力。
董庄的绘画题材丰富,技法上以工笔为主,也融合了线描、写意等多种技法,题材多以祥和喜庆的神话故事为原型,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有《三仙炼丹》《麻姑献寿》《八仙》《禹王锁蛟》《福禄寿图》《八骏图》等。
董庄人普遍没有专业的美术基础,所创作的中堂画自成一派,画中的人物特点鲜明,极具本地文化特色。董庄人世代研习绘画,山水、人物、花鸟等主题的绘画技法日渐成熟,创作的中堂画具有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既有现实主义的绘画手法,也有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浪漫主义想象。
在上世纪,由于战乱等原因,董庄绘画遭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创,直至上世纪80年代才有所恢复。如今,董庄后人收藏有不少祖辈的画作,好多人家里还留存着画笔、木板等绘画工具。虽然祖辈的大量名作遗失,但靠着后人的模仿或记忆,至今南董村人能画出70余种先辈曾绘制过的画样。这一切,能够让人感受到南董村作为“中堂画之乡”的艺术氛围。
今年97岁的张宗源是董庄中堂画具有影响力的代表人物之一,张宗源老人自19岁就拜其岳父学习董庄绘画技艺,作画时间已近80年,虽然年事已高,仍笔耕不辍研习绘画技法。如今,张宗源老人的作品多次入选中国民间艺术品展、中国艺术节等,并有上百幅作品被我国香港、台湾地区以及日本、韩国的人士慕名收藏。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谋生渠道逐渐多元化,南董村也和大多数村庄一样,兴起了“外出打工潮”,董庄绘画也就失去了原有的社会基础,加之老一辈绘画艺人先后去世,年轻人又难以静下心钻研这一技艺,董庄中堂画渐渐失去了原来鲜活的色彩。
董庄中堂画应该如何传承下去?这是南董村人面临的一个难题。不过,让人欣慰的是,近年来,当地政府不断加大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力度,不仅为董庄中堂画成功申报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在当地镇、村两级投资建设了“董庄中堂画画室”,为董庄中堂画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董庄传统绘画艺术必将再放异彩。
(本版图片均为视频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