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进一扇门 最多跑一地
东昌府区创新矛盾纠纷调处模式
本报记者 王培源
“当时我们跑了很多地方都没有把钱要回来,没想到到了东昌府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调处中心,半天时间问题就解决了,心里的大石头终于可以放下了。”2021年12月31日,当记者见到当事人贾军(化名)时,他和他的母亲回忆起一年前的事情还是激动得哭了。
2020年9月,贾军欲承包某学校食堂窗口,后双方未达成一致意见,转包方未退回贾军5万元的转让费。在多方寻求帮助无果的情况下,贾军来到东昌府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调处中心,经过工作人员的调解,转包方于2020年10月将5万元转让费退还给了贾军。这是东昌府区探索建立“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地”矛盾纠纷调处模式的缩影。
“东昌府区作为聊城市主城区,人员密集、信息流大,矛盾多发、交织叠加。为有效解决群众多头跑、反复跑等问题,东昌府区创新打造了‘一站式’矛盾纠纷多元化解调处中心,实现矛盾化解‘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地’。”2021年11月11日,在聊城市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改革赋能兴聊城”系列新闻发布会第6场上,东昌府区区委常委、改革办主任董胜军对打造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东昌“样板”作了相关介绍。
东昌府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调处中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践行“最多跑一地”理念,按照“一站式接待、一条龙服务、一揽子解决”的思路,强化源头化解,加大整合力度,着力建设基层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纠纷平台,真正实现让群众“进一扇门,解决所有烦心事”。
优化功能集成,实现“一站式”调解。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在区级层面,成立东昌府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调处中心,建立老法官、律师、法律志愿者、“热心大姐”4个调解室。在镇街层面,深入开展司法所“品牌引领年”行动,纵深推进司法所与基层法律服务所开展“所所结对、两所共建”,统筹建立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扎实开展矛盾纠纷化解、法治宣传教育、法律服务、法律援助等服务。截至目前,全区14个镇街全部依托司法所设立了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
细化流程再造,实现“全链条”办理。按照“规范化、实战化”要求,理顺受理接待、分流转办、跟踪督办、回访反馈、考核奖惩“五项运行流程”,建立领导坐班、首问负责、分析研判、协同联动、限期办结、评价问责“六项工作职责”,实现矛盾纠纷全链条闭环式管理。目前,在区交巡警大队设立道路交通事故人民调解委员会,与区法院联合设立诉调对接办公室。2021年,调处中心接待来访群众3000余人次,提供法律咨询2100余人次,受理各类纠纷案件1012起,已调解结案536起,为当事人挽回经济损失2000余万元。
强化多员联动,实现“一揽子”调处。以“山东智慧调解”系统为信息化保障,建立矛盾纠纷“大数据”、调解“专家库”,形成以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和专职人民调解员为骨干,协调联动各级各类调解力量参与的调处体系。东昌府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调处中心有专职人民调解员4名,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4名,公证、司法鉴定人员2名,行业性专业性调解员3人,建立品牌调解室2个。同时,区司法局与区财政局联合出台《东昌府区专职人民调解员“以案定补”实施意见》,落实每名专职调解员每月1500元的基础补贴,每调解一件矛盾纠纷并规范制作卷宗补贴100元,从根本上解决了专职人民调解员报酬问题。截至目前,全区共建成品牌调解室15个,有专职人民调解员32人,涌现出“李春甫调解室”“孙月媛调解室”等优秀个人调解室,李春甫2020年被司法部授予“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