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两座寺庙 两个村名 两段故事

华严村村口的牌坊

文/图 本报记者 孙克锋

“有很多寺庙现已难觅踪迹,但也有不少寺庙名变为村名沿用至今,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其中,聊城的华严村和草佛寺村就是典型代表。”7月16日,聊城市地方史研究会副秘书长齐庆伟说。

华严村位于聊城经济技术开发区蒋官屯街道,北临黑龙江路,村口有一个牌坊,正上方有“华严村”三个大字,两边立柱上有一副对联:“勤劳诚信守矩乃立村之本,改革创新发展筑美好家园。”

据村内的一块灰色石碑记载,华严寺占地三十亩(1亩约合666.7平方米),庙前有地三百亩。明末清初,山西洪洞县闹饥荒,有梁姓一家人逃荒到此地定居。后有肖、张、魏、吴、苗五姓相继迁来,村子规模逐渐扩大,遂以寺庙名命名,现有2000余名村民。

“相传,华严寺的香火传承了数百年,寺内有东西两个山门,中间是前后大殿,前大殿内供奉着一尊佛像,两侧是泰山奶奶,还有十八罗汉,背后是一尊观世音菩萨像。”齐庆伟说。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华严寺香火不再旺盛,后来便被拆除了。解放战争结束后,村名改为华严村。

齐庆伟说,华严村西南90公里处有一个草佛寺村,属于莘县妹冢镇管辖,村名也源于一座寺庙。

相传,明初此地有一寺庙,但因地处偏僻,来上香礼佛的善男信女并不多,香火不盛也就无人操心管理,寺里的僧人纷纷离去,只剩下一座空寺庙。时间久了,寺庙长起了荒草,约半人高。

殿内的佛像彩皮逐渐剥落,露出了里面的草泥,加上房顶漏雨,佛像身上长出许多野草,渐渐不见了佛像的真面目,只剩下一个被杂草勾勒出的佛像轮廓,整座佛像宛如用青草塑成,人们称其为“草佛”,称这座荒凉的寺庙为“草佛寺”。

后来寺名变成寺院所在地的村名。目前,草佛寺村有王、史、高、程四姓。

2022-07-18 2 2 聊城晚报 content_15399.html 1 两座寺庙 两个村名 两段故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