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我想把‘福禄’带回去”

李玉成(左)向刘正曦(右一)和金峻范(右二)展示传统片花葫芦的制作过程

李玉成向金峻范和刘正曦介绍各种葫芦作品

文/图 本报记者 吕晓磊


“这个也是葫芦吗?它的样子好奇特。这些图案都是老师你自己刻上去的吗?好神奇。”7月20日上午,看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李玉成雕刻的各式各样的葫芦作品时,来自韩国的金峻范和来自埃及的刘正曦围着李玉成好奇地问个不停。

当日,在市委宣传部、市委网信办、市科技局、市外办、市文旅局等部门共同举办的“外眼看聊城”系列主题活动中,金峻范和刘正曦在东昌府区闫寺街道体验了一把葫芦雕刻技艺。

“东昌葫芦雕刻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兴盛于宋代,流行于明清。后来,逐渐成熟的葫芦雕刻工艺顺着运河‘漂到’了运河沿岸各地。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东昌葫芦开始远销全国各地……传统雕刻葫芦的题材大都来自中国的戏曲片段,你们看,这幅图是《李逵夺鱼》,另一幅图讲的则是《宝莲灯》的故事……”从东昌葫芦雕刻的起源,到传统葫芦雕刻技艺,再到蝈蝈葫芦、葫芦茶叶罐等各种葫芦衍生品,李玉成娓娓道来。

得知金峻范来自韩国,李玉成和他拉起了家常,“我去过韩国首尔,参加‘同一地球村’非遗葫芦雕刻技艺展演。”这让金峻范不禁感叹“好有缘分”。

小葫芦上也能雕出万千世界。“世界上没有两个长得一模一样的葫芦,和人一样。每个葫芦有每个葫芦的独特形状,每个葫芦有每个葫芦的软硬度,每刀刻下去都没有模式可循。”在现场,李玉成还为金峻范和刘正曦展示了传统片花葫芦的制作过程,只见他一手握着一个染色葫芦,一手紧握刻刀,一边讲解,一边刻葫芦,转眼间,一朵漂亮的花“绽放”在红色的葫芦上。李玉成的葫芦雕刻技艺让金峻范和刘正曦诧异不已,连问这是怎么做到的。

10年前,金峻范来到中国,如今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语,“这是我第一次看到葫芦的雕刻过程,觉得很神奇。我知道,在汉语中,‘葫芦’是‘福禄’的谐音,代表着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着很美好的寓意。葫芦是代表吉祥的工艺品,我想把这份‘福禄’带回去,分享给家人和朋友。”金峻范说,以后有机会的话,他会带家人一起来聊城,感受聊城的风采与美丽。

2022-07-25 2 2 聊城晚报 content_15748.html 1 “我想把‘福禄’带回去”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