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WB06版:一城湖·读书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高中书缘

聊城 安格


1995年读高中,结识《读者》,爱得一塌糊涂。高兴的时候,读;郁闷的时候,读;伤心的时候,读;消沉的时候,读……这本杂志,就是一粒种子,在我的内心种下了对阅读的热爱,无关名利,仅与滋养生命有关。前年曾出差兰州,心中颇有朝圣之感:黄河、铁桥、省博、敦煌艺术馆和美味的手抓饭,都不及《读者》杂志社匆匆一瞥。最为得意,莫过于自己、弟子的文章都与《读者》有缘。二十余年的陪伴,怎一个“爱”字了得!

宿舍里,同学晓光推荐了王小波作品集《黄金时代》《黑铁时代》《青铜时代》,觉得好玩儿,全凭着青春的激情读完了,傻笑之后,也静静地思索,蓦然觉得,凡是文字都是严肃的——情啊爱啊,生啊死啊,都是作者拐着弯儿想说的话。《沉默的大多数》让我更深刻地体会到:语文是思维含量很高的学科;一篇文章如若没有思想,无异于没有灵魂的人;有些话能说,有些话不需要说;人要有趣味,人生要有色彩。晓光就是一个很有思想的人,现在在上海生活。偶尔和晓光通电话,总会说起青春的那些书、那些难忘的时光。后来,有个很要好的同学,送我一套王小波的合集,至今还放在书架上,没事就翻一翻,仿佛在翻阅一幕幕旧时光。

那会儿盗版很疯狂,小县城里买到的心仪图书,十有八九是盗版的,比如后来买到的《第一次的亲密接触》。网络、电脑如雨后春笋,《第一次的亲密接触》也应该算是网络文学早期作品。书是盗版的,故事是唯美伤感的,对白是感人的。“电影终究会散场,但人生还是得继续。”“如果我还有一天的寿命,那么我要做你的女友,我还有一天的命吗?没有。所以很可惜,我今生仍然不是你的女友……”省略号的内容,你负责来回忆。

“三余”,是我很喜欢的作家。余华的《活着》、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以及后来读到的余杰的《火与冰》,都是我的热爱。余华在《活着》里写道:“没有什么比活着更快乐,也没有什么比活着更艰辛。”那时候,在一个高中生看来,“活着”不仅是富贵们的人生坚守,也是中国人千百年来的人生哲学,不论是底层还是上流。面对现在全球泛滥的疫情,我觉得,“活着”应该是全世界的人生哲学。每一个生命都应该多姿多彩,少一些尖刻、多一些宽容,哪怕有苦累,哪怕有痛苦的思索。

厚厚的《鲁迅全集》,几乎囊括了鲁迅的全部作品。书皮破损了,用透明的宽胶布粘好了。这是振雄老兄赠与我的一本书。之所以说起来鲁迅,是因为近期读过一套《民国清流:那些远去的大师们》,家长里短、江湖恩怨、分化与交锋……较为客观地再现了很多民国大师们的创作与生活。还别说,读过之后,再读鲁迅、林语堂等民国时期大师们的作品,莫不生动起来;初中高中课本里的鲁迅文章,多是经典,更不必言说。突然想起来一个多年的学生,因为他写的文章有特点,当时有“小鲁迅”之称,还和我有过书信往来。现在他在小学任教,写歌、谱曲、教音乐,小日子过得很滋润。振雄老兄胸怀大志,在北京轰轰烈烈谋过自己的事业,只不过,所有的锋芒都被现实的生活击溃,在老家结婚生子之后,就再也没有妄想过什么。

最赚我们眼泪的是《平凡的世界》,买不起书,借来看。少平、少安是无数农家子弟的缩影,在平凡的世界里倔强地追求着属于自己的尊严,尤其像现在的70后。少平、少安们在激荡的岁月中终得美好;作者路遥却命运多舛,尝尽人间苦难和寂寞,留给读者诸多幸福和美好之后,42岁英年早逝,不曾阅尽这人间繁华,令人可惜可叹。当身边有亲友撒手人寰的时候,当你真切面对死亡的时候,你有没有觉得实在没有必要追逐虚无的名利;踏踏实实地去做一个真诚、善良、朴素的普通人,诚心诚意做一份正经工作,靠劳动养活自己和家庭,也是某种意义上的成功!

后来,高中毕业的时候,同学们之间时兴互赠照片、写毕业赠言。我没有买留言册,而买了美籍华人作家刘墉的一册小书《超越自我》,让同学们在书页的留白上写。书中文章短小,补缀以同窗小语,别有一番滋味。只可惜,岁月流年,这本册子遗失,每每想起,憾意不绝。

秋风起,天渐凉,书缘几缕泛幽香;往事不堪回首,拾掇文字补心窗。高中岁月,几册老书,已成过往,唯有一份永久的惦念,不知如何定义,姑且称之为“缘”。

2022-01-13 2 2 聊城晚报 content_1643.html 1 高中书缘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