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老虎村背后有两个迁徙“内幕”
本报记者 孙克锋
“快看,这就是郭老虎村的村碑,碑文字数不多,却透露出聊城迁徙史上的两个关键信息。”9月1日,聊城市地方史研究会副秘书长齐庆伟指着路边一块斑驳的石碑说。
村碑位于聊城江北水城旅游度假区于集镇李田路边。碑的表面涂有一层黑漆,部分已经脱落,露出青石原貌和点点红漆,“郭老虎”3个阴文大字也模糊不清了。
村碑背面一行简洁的文字介绍了郭老虎村的历史:“明朝中期,郭虎自湖北省永丰县迁此立村,以人名命名为郭老虎村。该村在聊城东南,距光岳楼12.4公里。”
也许很多人纳闷,我们这一带的村庄都是明代自山西省洪洞县迁徙而来,郭老虎村的先祖郭虎却来自湖北省永丰县,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儿?
“明代人口迁徙经历了一个比较长的历史时期,聊城50%的迁徙人口来自山西,20%来自胶东,还有的来自浙江、湖北、江苏等地,此外,还有一些原住居民。”齐庆伟解释说。
记者在随后的采访中证实了这一点,比如东昌府区沙镇镇二张村是张姓先祖在明朝中期从江苏省徐州沛县山环村迁来,沙镇镇钱庄村是钱氏家族从浙江省钱塘江迁来。
因迁徙地不同,人们留下了一些可寻的印记,那就是方言。语言和一个地方的地域、水土、生活习惯、风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人南腔北调,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聊城南北距离不过100公里,各县(市、区)的方言在语调、词汇上却存在着差异。
齐庆伟说,乡音具有很强的生命力,虽然历经几百年的融合,但难以改变。比如聊城市茌平区、高唐县的方言和德州市夏津县、平原县的方言比较像,但和聊城南部莘县、阳谷县的方言就不太一样,这和人口迁徙地不同有关。
“郭老虎村村碑中标明的位置以光岳楼为坐标,这也是当时聊城一带很普遍的一种现象,凸显了光岳楼地标性建筑的历史地位。”齐庆伟说,站在历史的维度看,光岳楼不仅是一个地理坐标,也是一个时间坐标,见证了聊城大地600余年的沧桑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