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当线索 找到“国医亚圣”故里
文/图 本报记者 孙克锋
9月8日傍晚,茌平区洪官屯镇成庄村的广场上,村民三三两两坐在一起聊天,孩子们在周围追逐打闹,一座浅褐色石质六角亭子静静矗立在路边,亭内“成无己故里”碑非常醒目。
成庄村原党支部书记成殿友介绍:“成无己是我们的先祖,被称为‘国医亚圣’,成庄村能与成无己联系在一起,多亏了全国名老中医谷越涛教授,也多亏了成庄村千年来没有改过名。”
成无己生活在宋金时期,是历史上第一位全面注解医学经典《伤寒论》的医学家,有多部著作传世,他把伤寒学研究推向了一个高峰,也助推《伤寒论》的作者张仲景成为“医圣”。
不过,史书对成无己个人的记载并不多,对他籍贯的记载也只有“聊摄人”3个字,即聊城北、茌平西一带,具体位置不详,这给后人留下一个谜团。
20世纪60年代,在山东中医学院(山东中医药大学前身)的课间,著名伤寒学家李克绍先生对其学生谷越涛谈及成无己在伤寒学上的历史贡献和巨大影响时说:“成无己是你们聊城人,他的故里具体在哪里,你可以考证一下。”
对于李克绍先生的嘱托,谷越涛一直牢记在心。然而如果漫无目标地寻找,无异于大海捞针。谷越涛想到,是不是可以从成无己的姓氏入手查找,这样可以缩小范围,比如查找带有“成”姓的村庄。
谷越涛发现,茌平西有两个成庄村,一个在博平镇、一个在洪官屯乡(现洪官屯镇)。于是他利用业余时间,骑着家里唯一的交通工具——大金鹿自行车,多次到茌平考察成无己故里的具体位置。
“到博平镇的成庄村调查时,当地村民都不知道成无己这个人,我也没有发现有价值的线索。后来我又多次到洪官屯镇的成庄村,这才有了线索。”9月9日,谷越涛回忆起对成无己故里的考证过程,记忆犹新。
洪官屯镇成庄村是西成庄村,又称老成庄,曾有石碑和牌楼,且成氏祖先并非从山西省洪洞县迁来,乃当地原住民,此外,成庄村以及方圆数十里的村庄还留有很多民间药方。
有村民听老辈人说过,村里出土过写有“成无己”名字的墓碑,不过1958年被运走。更为重要的证据是,成氏家谱记载:“先祖为摄国臣民,世业医。”
至此,“国医亚圣”成无己故里的具体位置确定,困扰我国医学界数百年的一个谜团被解开,也拉开了挖掘成无己文化的大幕。最先行动的还是谷越涛,时任聊城中医药学会会长的他和长子谷万里博士出资树立了“成无己故里”碑,并撰写了碑文,后来又建设了碑亭。
随后,成殿友等250余名成氏后人集资在村头为成无己立墓树碑,以示对先祖的纪念。墓碑上有“宗祖成公无己之墓”字样,墓碑后面是成无己人生事迹简介,并有“成氏族人恭立”字样。
谷万里和茌平区洪官屯镇卫生院院长袁恒勇等人又先后成立了聊城市中医药学会成无己学术研究会、聊城市成无己研究会,每年都举办培训班,研究成无己学术思想、挖掘成无己文化,并出版了多部专著。
2017年12月9日,投资547万元建设的成无己纪念馆开馆,这是山东省首家以古代名医命名的纪念馆,也是一座中医药博物馆,馆内不仅有对成无己的最新研究成果,还展出了大量与中医药文化相关的珍贵文物,是传播中医药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
目前,成无己被学界广泛研究,“国医亚圣”也逐渐被社会各界所熟知。2021年,市委、市政府还专门出台文件,将“成无己”与“东阿阿胶”共同打造成水城中医药传统文化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