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旧时丧葬礼仪知多少
本报记者 陈金路
“哭亡为丧,埋土为葬。”这是古人对丧葬礼仪的诠释,从字面意思可看出,丧葬礼仪有数个环节。
“地处鲁西的聊城,丧葬礼仪一般要经过守灵、入殓、下葬、祭祀等数个环节。”9月9日,聊城民间文史学者刘洪山说,因过世人的身份、各时期的社会环境以及过世人家里经济条件的不同,丧葬礼仪有繁有简。如今,白事简办、移风易俗树新风,正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
通常称人去世为“老了”
在聊城,成年人病危时,就要赶快穿寿衣、寿袜、寿鞋,戴寿帽,俗称“装老衣”。
“聊城民间旧俗极讲究寿终正寝,即凡是正常死亡的人,应尽量避免在病床上咽最后一口气,去世前一般就要为其沐浴更衣,也就是所谓的穿‘装老衣’,然后再移至正屋明间的灵床上,在亲属的守护下,度过最后时刻。”研究聊城民俗文化多年的聊城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硕士生导师孙雪岩说。
若逝者为男性,穿“装老衣”时,通常由儿子和女儿来料理,逝者若是女性,则由女儿和儿媳来料理。除穿“装老衣”外,家人还会为逝者擦洗脸、手、脚,梳头,剪指甲等。
“所有的寿衣都没有扣,是用布带子系上的。”刘洪山说,此举取“带子”之意,即后继有人。现在一般都是买现成的寿衣,以前都是做寿衣。做寿衣时,不能啼哭流泪。“据说,泪水若滴到寿衣上,会导致儿女心神不宁。”刘洪山认为,这寄托着对后人的一种美好祝愿。
聊城民间忌说“死”字,通称“老了”“老大了”,或称“去世”“逝世”。“‘装老衣’这个称呼也由此引申而来。”聊城民俗研究者孙小辰说。
在聊城民间,人去世后,把谷草铺在灵床两侧的地上,子女眷属跪于草上,男左女右,称为“守灵”。
无论逝者生前子女孝或不孝,发丧期间都被称为孝子、孝妇、孝女。如果逝者的长子已去世,其即使有次子、三子,也要由长孙充当孝子,称“承重孙”。
出殡前,棺材在灵堂停放称“停灵”,一般为3天,也有5天、7天、9天的。停灵期间,子女日夜守灵。旧时守灵,男不剃头、女不梳发,朝夕祭奠,早烧“鸡鸣纸”,晚焚“夜辰香”。有的大户人家还雇一班或几班喇叭吹手,用来烘托治丧气氛。
大小门均贴白纸黑字丧联
“出殡日,逝者家中大小门上都要张贴上白纸黑字的丧联。”刘洪山表示,丧联上大多写“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慎终须尽三年礼,追远长怀一片心”“仪文删尽难删泪,丧局称家不称心”“泪血湿遍灵前地,哭声震破庐中天”,门心贴“哀”或“丧”字,大门口挂白布丧幛,上贴“当大事”。
经过一系列祭奠程序,棺材入坑后,逝者家人要为其圆坟。圆完坟,众人埋土,待埋成坟,将灵幡插到坟头,家人再“辞灵”。随后,家中的执事人安排人拆掉灵棚,打扫完停灵的正屋以及院子,丧礼才算完毕。
“十里不同俗,五里改规矩。”孙小辰说,聊城各个地方的丧葬习俗不尽相同,随着时代的发展,移风易俗观念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白事简办,社会风气越来越好,形成了“厚养薄葬”的文明新风尚。很多人意识到,要在老人在世时,多给予关怀关心关爱,尽到赡养义务,让老人安度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