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村庄两次更名 只因纪念先贤

本报记者 孙克锋

“东阿县牛角店镇有个旗杆刘村,最初并不叫这个村名,是为了纪念村里的先贤两次更名的结果。”9月13日,聊城市地方史研究会副秘书长齐庆伟说起旗杆刘的村名故事如数家珍。

明初,刘姓人家从山西迁到这里定居,并为村子取名为小刘庄村。后来村里有一位叫刘红成的人在家里建了一个磨坊,做起了加工粗细粮食生意。据说,刘红成的磨坊里有一个碾子,碾台、碾盘、碾滚和碾架都非常大,是一般碾子的两倍。做碾子的石料是从泰山上采来的,刘红成请当地有名的石匠经过数月打磨加工而成。由于碾子很大,需要几个人或者两三头驴才能拉动,但磨粮食快,出粉率也高。

刘红成为人厚道,人缘极好,干活又认真,生意越来越红火,十里八村的村民都推着自家的粮食到小刘庄村来磨面。那时候,人们如果要磨面,张口就会说找大碾刘啊。时间一长,小刘庄村就改成了大碾刘村。

地名,往往会随着一些事件的发生或人物的出现而悄然发生变化。大碾刘村的刘姓分支虽然不少,后来却都陆陆续续迁到了外地,刘家后人的碾磨生意也日渐败落,最后拆了大磨,停了生意。

到了清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大碾刘村有一名叫张沇的人,赶考中举。嘉庆年间,他曾在青州府临朐县任教谕(相当于现在的县教育局局长)。

大碾刘村有张氏祖居老屋,张沇退休后告老还乡。张氏后人讲,张沇为官清廉,做人本分,其父母被嘉庆皇帝封为八品诰命,旧时村中还立有御赐的巨大牌坊。张沇去世后,葬在村后的张氏墓地。

张氏族人以张沇为骄傲,便在大碾刘村张沇祖居老屋大门前的两侧各立了一支旗杆,上面悬挂黄龙旗。旗杆底座为一米见方、上窄下宽的梯形石头,中间有插旗杆的石孔。

据说,旗杆有13米高,由一种很少见的木制材料经清油长期浸泡后,外涂红漆制作而成。旗杆虽然是木制材料,却久历风雨不折、不腐。

张氏族人所立旗杆上悬挂的黄龙旗是当时的大清国旗。1840年之后,西方列强入侵中国,在清王朝与西方列国的各种谈判、签约之类的外交场合中,西方列国都悬挂国旗,而中国却无旗可挂,极失“天朝威仪”。李鸿章受慈禧太后之命负责设计国旗图案。经过多方征集筛选,李鸿章上呈了八卦旗、黄龙旗、麒麟旗、虎豹旗等多种图案,慈禧太后最后选定黄龙旗为大清国旗。

在古代,能立旗杆者,多为地位显赫、德高望重、在家族或社会上有一定的影响、能得到人们拥戴的人。杆就是一种标尺,也有为后人树立一种标杆,期望后人向其看齐,为理想努力之意。

后来,村里出了一位叫张立汉的人,是张沇的后人,曾考得贡生,在方圆百里极具威望,村中族人也为其立过一支旗杆。

据说,张立汉的母亲去世后,直到“五七”(去世后第35天)才出葬。葬礼相当隆重,出葬的队伍浩浩荡荡,长达五六里。

因大碾刘村张氏家族兴旺,张氏族人立有飘着黄龙旗的旗杆,又因村中刘姓由来已久,人们便慢慢地将旗杆与刘姓结合,把“大碾”二字去掉,换作“旗杆”二字,从此“旗杆刘”这个村名便叫开了,并一直沿用到今天。

2022-09-19 2 2 聊城晚报 content_18739.html 1 村庄两次更名 只因纪念先贤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