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骨灰堂带来移风易俗新变化
本报记者 赵宗锋
本报通讯员 潘凤艳
“骨灰堂建成以来,群众越来越认可,尤其是这两年,越来越多的人弃用棺材,选择把骨灰盒放到这里。”9月14日上午,在东昌府区侯营镇侯营村,村党支部书记邢光明说。
侯营村的骨灰堂位于村子的西南角。侯营社区居委会委员王保斌说,目前这里已经存放了100多个骨灰盒。“以前老人们还想着入土为安,现在大家的思想观念发生了转变,认识到大操大办、使用大棺材是浪费,有的老人已经提前和孩子们说好,去世之后就把骨灰盒放到这里。”王保斌说。
在侯营镇政府民政工作和乡村振兴工作负责人黄振宏看来,如今村民愿意选择把骨灰盒放到骨灰堂,不是没有原因的,一方面是大家认识到节约耕地的重要性,另一方面,骨灰堂内设有专门的纪念堂,各项设施较为完备,便于村民祭拜。此外,随着近年来侯营村打造远近闻名的红色教育基地、红色教育大讲堂、村史馆等,精神文明建设让文明新风得以弘扬,越来越多的村民从心底里接受移风易俗带来的新变化。
“以前村里有了白事,还要摆酒席,现在全部是‘一碗端’,孝衣也取消了,群众的经济负担减轻了不少,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邢光明说,因为侯营村人数较多,每个生产小组都成立了红白理事会,这些年来,红白理事会在推动移风易俗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也得到了群众的高度认可。目前,侯营村正努力把红白理事会、村规民约和积分制的推动作用形成合力,进一步推进移风易俗殡葬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