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您给了我希望”
本报记者 王军豪
“姨,您给的生活费我收到了,我在学校一切都好,感谢您给了我希望。我一定努力学习,不辜负您的期望。”10月27日,读大二的王茹(化名)给东阿县大桥镇民政所所长沈桂芝发来了一条微信消息。
王茹说,自己是个苦命人,父母离异,父亲又患了病,家中一贫如洗。但她又说,自己是幸运的,因为遇到了沈桂芝阿姨。沈桂芝不仅给了她经济上的资助,更点燃了她坚持下去的希望。
今年8月份,沈桂芝走访困难群众时,来到了王茹家,王茹向沈桂芝说了家里的情况。以前,王茹家的经济条件虽称不上富足,但也算衣食无忧。2015年,父母离婚,她和弟弟跟随父亲生活。前两年,父亲又患了脑血栓,多次住院治疗,家里没有了经济来源,生活跌入谷底。“父亲给人担保赔了一大笔钱,又因看病花了不少钱,家里债台高筑。”王茹说。
快开学了,面对1万多元的学费,看着生病的父亲,王茹愁得晚上都睡不着觉。“姨,我想出去打工,不想上学了。”王茹红着眼眶对沈桂芝说。看着懂事的王茹,沈桂芝心疼得直掉眼泪,“闺女,你别着急,咋能不上学,我给你凑学费。”沈桂芝拉着王茹的手说。
回去后,沈桂芝就开始筹钱,没几天就将1万元学费送到了王茹手上。收到钱,王茹感动得不知道说什么好:“姨,我给您打欠条,等我毕业后挣钱还您。”
沈桂芝说:“闺女,这钱不用你还,是我送给你的。你要用功读书,将来毕业了为社会多作贡献。”“好!我一定把您的话记在心间。”王茹说。
之后,沈桂芝简化救助程序,及时将王茹的家庭信息录入社会救助系统,王茹和父亲9月份就享受到了低保政策,并领取了低保金。沈桂芝还及时向东阿县民政局反映了王茹家的情况。东阿县民政局立即启动了救助程序,对王茹实施临时救助,向王茹发放了救助金。
办完这些事,沈桂芝忽然想起了另一个问题:王茹今后的生活费怎么办?随即,她就决定每月给王茹资助1000元生活费。“不能让孩子为了生活费发愁,免得影响学习。”沈桂芝说。
得知沈桂芝的决定后,王茹感动地说:“姨,我要怎样报答您的恩情。”怕王茹心里有负担,沈桂芝细声对她说:“好闺女,这些事你不要总挂在心上,你现在要做的就是努力学习。在学校不要不舍得吃饭,有什么困难对我说就行。”沈桂芝说,看到王茹,就像看到自己的孩子一样,“我虽然也没多少钱,但能帮的就要帮一下”。
“从小时候起,父母对我的教育就是要多帮助他人,多关心他人。”沈桂芝说,父母一生行善,周围的人都知道他们是热心肠。从2012年起,沈桂芝就开始资助一个孩子,每学期1000元。如今,这个孩子已经考入大学,成绩优异,逢年过节总会给沈桂芝打电话问好,向沈桂芝说说自己的学习情况。沈桂芝说:“看到孩子能在学校安心学习,一点点成长,我觉得自己做的都是值得的。”
记者手记
给雨中人撑把伞
了解到这一线索后,记者与沈桂芝取得了联系。当得知记者来意,沈桂芝一直推辞。
沈桂芝说,她做这些事,不是想得到什么回报或者听到什么感谢的话语,“就是因为看着这个孩子的境况,我心里不得劲,放不下”。
从事民政工作两年多,遇到有困难的群众,沈桂芝总会积极帮他们申请救助政策,让他们第一时间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在工作中,沈桂芝也总是挑重活累活干。同事说,沈桂芝是他们学习的榜样,然而,沈桂芝却总说自己做的都是分内之事。
与沈桂芝交流,她总会提起她的父母。年幼时,父母帮助别人的事她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有时候,父母甚至会放下自己家的事情,也要去帮别人。父母的教导,她时刻没忘记。
说起帮助他人的初衷,沈桂芝只说是因为自己心软。而蕴藏在善行背后的这种朴素的情感,恰恰是一种无形的力量。这种力量,给淋雨的人撑起一把伞,给夜行的人点一盏灯。这种力量,总能触碰心灵最柔软的地方,让人为之动容,为之赞叹。


鲁公网安备371502020001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