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居于学门口 阅尽文化事

本报记者 孙克锋

“冠县北馆陶镇老城东南角外有一个村庄,叫学门口村,顾名思义,村庄位于学门的旁边。”11月11日,冠县融媒体中心六级职员戴敬仁说。

那么,学门又在哪里呢?

北馆陶镇曾为馆陶县城所在地,老城的东南角有一座文庙,坐北朝南,占地5亩(1亩约合666.7平方米)多,面南而开的庙门也是座城门。因文庙尊儒学,所以历史上这里也被称作学门。

戴敬仁说,儒学是明清时期的地方官学,府设府学,县设县学。应试者未入儒学前大都在私塾、学馆就读,经考试合格方能录取为儒学生员,已考取入学的生员,每月初一、十五须到学宫拜谒孔子神牌。学官则出课题令诸生回家中钻研、习作文章。在科举考试废除前,这里实际上是科举的预备场所。

现在的馆陶文庙建于何时?元朝翰林张士观所撰《重修庙学记》记载,这所儒学系金代皇统年间,孔子48代孙馆陶知县孔渊所建,儒学创办以后,历代官府均对其十分重视,多次重修。

明朝嘉靖年间,御史阴秉炀“善谈名理,召诸生论经义娓娓不倦,居官清简,省罚薄征”,却因故被贬,来到馆陶做知县,看到这座学门较小,便改建学门,把它修得与其他四座城门一般大,并将馆陶古城城墙比作宫墙,题“万仞宫墙”于其上,门外砌石桥,桥外建一座万仞宫墙坊。桥前立一座石碑,上刻“官员人等至此下马”,俗称“下马碑”,无论什么级别的官员或黎民百姓经过这里必须下马下轿,各路人等进庙祭祀都不例外,可见这座文庙有何等威严。

清朝十分出名的馆陶知县张琦,居官清廉,政绩十分突出。他曾写文章说:“(自己一到任)恭谒圣庙展拜礼毕,周视(文庙、儒学、书院等)垣宇欹颓毁草蔽砾积者不十三四,亦皆桷张甍飞,雨剥风蚀,乃心惶悚不克自持。”所以很快就张罗着对文庙和书院进行整修。

文庙整个建筑采用我国传统的中轴线对称组合形式,有棂星门、戟门、大成殿、乡贤祠、名宦祠、敬一斋和约文、博礼斋等。院内青砖甬道两侧苍松翠柏,碑碣林立,东南角城墙上建有一处魁星阁。整座庙宇青砖红柱,双层飞檐,琉璃瓦顶,四面回廊,外设汉白玉护栏环绕庙台。

儒家传统文化教育、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历代的文人骚客也把文庙作为晋官求仕的场所。据《馆陶县志》记载,自宋至清,馆陶县共有19人中文进士、9人中武进士、79人中举人、243人岁贡、16人拔贡、19人府贡、65人例贡。其中较为著名的有宋代文学家柳开(官至贝州知州)及王沿(官至监察御史)、王鼎(官至太常寺博士)父子。这座学门里,一庙二学,上演了一幕幕或升官进爵或名落孙山的大喜大悲前奏剧。

2022-11-16 2 2 聊城晚报 content_21575.html 1 居于学门口 阅尽文化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