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夜,轿车被困泥沼中
好心人施以援手 不图回报暖人心
本报记者 夏旭光
本报通讯员 朱红光
“记者同志,前些天我的车被困在泥沼中,是几位大哥帮了我,现在终于找到了那几位好心的大哥,本想给他们些钱表示感谢,但他们说什么也不要,又退回来了。真是太感谢他们了,希望你能报道一下这几位好心人……”11月15日,记者接到临清市新华路街道杨桥村李真女士的电话,通过她的讲述,记者了解了那个凄风冷雨夜里的一场暖心救援故事。
半个月前,为了给70多岁的父母看病,李真从杨桥村驱车来到了百里之外的茌平区博平镇。给父母看完病、准备回临清时,天已经黑了,并且下起了大雨。返程路上,雨下得越来越急,因不熟悉道路、看不清前方路况,李真开启了导航,没想到,在导航指引下,她把车开到了一条老土路上。土路坑坑洼洼、泥泞不堪,越走越狭窄,她只能硬着头皮往前开。走着走着,李真发现,前面的土路从平地延伸到一座大堤上,她挂上低档加油门,车轮转个不停就是不往前走,还慢慢地滑下来,最终,车陷进了坑里,怎么也出不来了。看着车上坐着的年迈父母,李真急得直掉眼泪。
就在这时,前方有辆轿车开来,李真赶忙上前拦住车,向降下车窗的车主求助道:“大哥,我遇到困难了,车怎么也开不上来了,车上还有老人。”车主是附近小冯村的冯汝东,他下了车,查看了一下说:“大妹子,你怎么开到这地方来了?大雨天,你这轿车怎么能爬得上去!这个村叫赫庄,我家是小冯村的,离这里还挺远。”冯汝东想了想,又说:“我认识这个村的党支部书记,我打电话问一下看他是否能帮你把车拉出来。”打完电话后,冯汝东对李真说:“大妹子,这位党支部书记家里也没有机械,但是他村里有一户人家有铲车,他想办法找车主来帮你。”
半个多小时后,赫庄村的赫占房和赫占地兄弟俩开着铲车过来了,在狭窄而泥泞的小路上掉头、入位、施救。同时,赫庄村党支部书记赫明波也骑着电动三轮车赶到现场,他把三轮车放在路边,说:“你们在前面拉,我在车里掌握方向盘。”
因为道路狭窄,铲车只能先往前拉一点,再倒一倒,把绳索拽紧一部分,再往前拉一点,倒一倒,紧紧绳索……如此反复,用了20多分钟,终于把车拖出来了。
当李真感激地问需要多少钱时,赫占房兄弟俩却说:“遇到这情况,都会帮忙的,不要钱。”李真觉得下雨天麻烦别人开铲车,又耽误了这么长时间,就从兜里掏出200元钱坚决要给赫占房兄弟。对方谦让了半天,最后,赫占房说:“如果不要钱你不愿意的话,我就拿100块钱算是油钱吧。”
回到家里,李真了解到,如果让商业救援队救援或者请人帮忙拖车,需要千元左右的费用。这让她心里更过意不去。此后几天,经过不断打听,李真终于知道了那几位好心人的姓名。
后来,李真又了解到,在她驾车离开那个地方后,赫占房兄弟的铲车又陷进了泥沟里,费了好大劲才弄上来。于是,她通过微信又转给赫占房兄弟数百元钱,但是对方一再表示不要,一直没有收。
“记者同志,一定要把几位好心人的事情写出来啊,让这种正能量发扬光大。”通话要结束时,李真一再嘱咐记者。
在聊城这座城市中,常常有好心人伸出援助之手,把爱献给那些需要救助的人,用行动诠释了“慈善是义举、济困是美德”。这些不断涌现的好人好事,形成了强大的榜样力量,让这座城市的每个角落都充满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