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男子突发心梗 医生争分夺秒助其重获“心”生
专家提醒:发生急性心梗后,尽早开通血管是关键
本报记者 吕晓磊
“谢谢你们救了我的命!”11月26日,在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以下简称聊城市二院)心内科病房,患者张伟强(化名)不停地向医护人员致谢。就在一天前,张伟强因突发心肌梗死,处于生死边缘,经过聊城市二院医护人员争分夺秒抢救,他终于转危为安。
11月25日凌晨1时左右,35岁的张伟强因急性胸痛被送至聊城市二院急诊科就诊。到达急诊科后,经过测体温等程序排除疫情风险后,医护人员紧急为其进行了生命体征和心电图等检查,心电图提示为急性ST段抬高型广泛前壁心肌梗死,情况十分紧急。“必须立即进行急诊冠脉造影检查,开通血管!”心内科一病区主任张云明确表示。
随即,医院启动急性胸痛患者绿色通道,住院处迅速办理虚拟入院手续,让患者先诊疗后付费,并立即启动导管室,在标准防护下行急诊PCI术。为有效避免疫情传播风险,检验科工作人员再次为张伟强进行了加急核酸检测。
但此时,又一道难题摆在医护人员的面前,张伟强离异,女儿年幼,母亲两年前亡故,父亲年迈多病,无家属陪伴他。“抢救生命必须是第一位的,先救人!”当天的医院总值班主任、纪委副书记张保成当机立断。
院前急救、急诊科、心脏超声科、导管室、检验科、心内科一病区、心内科三病区、CCU通力合作,积极完善各项术前准备工作。心内科一病区主任左兆凯、心内科三病区主治医师缪春波迅速给患者完成冠脉造影,发现三支血管病变,左前降支近端100%闭塞。“立即开通血管!”张云说。凌晨2时15分,导丝顺利通过闭塞病变,2时50分,于前降支植入支架2枚,迅速打通了患者闭塞的血管,恢复了血液供应,手术顺利结束。患者意识渐渐清醒,并可对答,胸痛、胸闷的症状逐渐缓解。手术成功,在场的医护人员都为张伟强能跨过生死关感到庆幸。
“我真不知道该怎么报答你们,昨天是我35岁的生日,你们救了我一命,我觉得自己好像重生了一次!”被抢救过来的张伟强掏出200元现金塞到护士夏凯的手中。“这是我们应该做的,给您送上迟到的生日祝福,祝您生日快乐!您安心养病,接下来要好好生活,早日康复!”夏凯一边将现金放到张伟强的床头一边说。
这是聊城市二院在疫情防控期间启动绿色通道、抢救众多危急重症患者的一个缩影。为保证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医疗救治工作的正常运行,切实保障一方群众生命健康,聊城市二院对危急重症患者采取“生命优先”的救治原则。医院全体工作人员严格落实疫情防控措施,以实际行动践行职责和使命,筑起一道道坚固的抗疫防线,确保了闭环期间医院的各项工作安全有序进行。
张云提醒,患者如果发生持续、剧烈的胸痛,尤其发作时间超过20分钟时,千万不要拖着、忍着,因为这极有可能是心肌梗死的信号。张云指出,急性心梗发病后,尽早开通血管是关键,最好在“黄金120分钟”内到具有救治能力的医院救治,以防延误治疗,造成严重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