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艾”不必色变 艾滋病已成可控慢性病

本报记者 张琪

2022年12月1日是第35个世界艾滋病日,今年的宣传活动主题为“共抗艾滋 共享健康”,旨在强调每个人都参与进来,携手应对艾滋病流行带来的风险与挑战,倡导全社会共建共治共享。如今,仍然有不少人谈“艾”色变,那么关于艾滋病,你究竟了解多少呢?11月29日,记者采访了聊城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防制所所长杨金英,请她带我们正确认识艾滋病,消除对艾滋病的误解。

提起艾滋病,几乎所有人都会将它和绝症、死亡画上等号。其实,艾滋病并没有这么可怕,正确认识艾滋病,做好防护措施,就能够保护好自己。杨金英解释,艾滋病病毒(HIV)也叫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存在于HIV感染者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和乳汁等当中。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包括性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其中,性传播是目前最主要的传播途径。

人体感染HIV病毒后,会经历急性期和无症状期,如果没有进行规范化治疗,就会发展为艾滋病病人,最终免疫系统被破坏,机体免疫力下降,引发各种机会性感染和肿瘤,导致死亡。目前,我国对符合条件的HIV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提供免费抗病毒治疗。艾滋病已成为一种慢性疾病,只要尽早、规范服药,就能像正常人一样工作和生活。

“虽然可以通过治疗来控制艾滋病病情的发展,但并不代表我们可以轻视它的存在,比治疗更重要的是预防。”杨金英直言,大家要洁身自爱,避免多个性伴侣,不发生无保护性行为;不吸毒、不共用针具;不使用不合格的血液制品;不去不正规的诊所、美容机构接受有创诊疗;不与他人共用剃须刀、牙刷等,避免感染HIV病毒。

“如果发生易感染HIV的高危性行为,还有72小时的自救机会。”杨金英提醒,发生高危性行为后,可以到有资质的暴露预防处置门诊进行咨询,在专业人员指导下,及时服用阻断药物,越早阻断效果越好,不能晚于72小时。

“防‘艾’路上,希望大家都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别让‘艾’成为遗憾,要让‘爱’一生相伴。”杨金英说。

2022-12-02 2 2 聊城晚报 content_22350.html 1 谈“艾”不必色变 艾滋病已成可控慢性病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