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80后的就业季
——读张小泱的报告文学《就业季》
聊城 谭登坤
张小泱是近年来崭露头角的80后作家。2019年,他的长篇报告文学《就业季》获得山东省第四届泰山文学奖。这篇聚焦大学生就业和择业的作品,将笔触深入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深处,触摸他们的躁动和不安、求索和扣问,既有对灵魂的拷问,也有对社会的质疑。冷静的记录背后,是一颗火热的心。难得的是,作者在驾驭这样一个重大的社会题材时,所表现出的举重若轻,抚摸个体细节与总览社会群体的高度抽象水乳交融,让这一文本成为同类题材中独具魅力的存在。
大学生的就业和择业,是一个始终有热度的敏感话题,因为它所针对的,既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又是一个周而复始的事件。每年走出大学校门的年轻人以千万计,一茬又一茬的年轻人,正像应季而熟的庄稼。走出象牙塔的天之骄子,一下子被推到风口浪尖。再荏弱的幼苗,也必须直面社会风雨。这不是社会本身有多残酷,而是人生绕不过的入口。以什么样的态度,步入人生之途,《就业季》就成为一个重要的,甚至必要的参照。
在书中,张小泱一开始就记下了一名被社会的浪头打翻的年轻人梁博(化名)。跟所有的年轻人一样,怀着一颗忐忑的心,初入社会,一次一次求职的失利,在这个年轻人的心里留下浓重的阴影,以致他谈求职而色变。最终躲在父母的羽翼之下而求自安。初出社会的第一场大考,成为这个年轻人生命里的不能承受之重。张小泱怀着巨大的同情心,写下这个年轻人的羞涩、胆怯、不安和逃避。作为全书的第一章,这个年轻人的遭遇,正像一个巨大的问号。由此引出作者对这一重大社会命题的探索和思考。这种结构文体的方式,极具诱惑力。
在接下来的采访中,作者记下了一长串年轻人的名字。记下了他们虽踉跄然而富有激情的脚步。从这一串又一串脚印中,我们读出了艰难,读出了泪水,读出了徘徊,乃至绝望。与此相对应,我们更读出了坚定,读出了不屈,读出了生命不可抑制的勃发和昂扬。不管是靠“手艺”吃饭的程序员,还是开淘宝店和建微商的B2C或C2C们,也不论是做端盘子的小二或打卡一族,他们一次次地应聘,一次次地转换着岗位,一次次地为讨要薪水而挫伤尊严,一次次地被骗走钱财。昨天,他们还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今天,不管他们是男孩子还是女孩子,都要变成“汉子”。他们不顾及人家给他们身上贴下的标签,也从不承认是“垮掉的一代”。他们用自己的摸爬滚打,和对家庭社会的担当,重新塑造起自己崭新的形象。他们是婷婷,是小泽,是小林和他的妻子,是老陈,是老范,是陆东和黄涛,是疼痛着、追逐着、生动着的这一个,却又是一群人、一代人。的确,这是一个庞大的群体,是所谓的“蚁族”。他们还很弱小,但坚强着。他们之中,每一个个体的成长和奋斗,都在诠释着一个共同的命题,他们必须有落地生根的能力和毅力。在这里,作者反复提及的,似乎只有一件事,那就是心态和态度。这正是作者深情的忠告,的确,在一条新的起跑线上,态度比本领更重要。有这样的准备,和没有这样的准备,那结局,将是大不一样的。
作者以与他的年龄不相符的深邃,将他的笔触深入社会肌理。他绝不是浮在几个成功人士的虚假泡沫之上唱赞歌,他的目光一直是凌厉的。他从一开始就清楚,这不仅是一个又一个创业故事,也不仅是某一个人的私事,它从一开始就是一个社会问题。在这里,政府的作为,企业的担当,社会的回应和关切,哪一个地方出现漏洞,都会给这些鲜活的生命带来巨大的变数。
在书中,作者以长达十个章节,一步步展开不同场景中的就业故事。同时,他又以不同凡响的眼界观察,进而思考。他发现了这件事的普遍性、世界性和特殊性。在纵向思考和横向对比中,他寻找着问题的症结,也追寻着求解之道。
只是,让人惊讶的是,写《就业季》的张小泱,本身就是一位80后,是这一波浩浩荡荡的就业大军中的一员。他以社会痛点的体验者、发现者的身份,深入其中。在书中,张小泱现身说法,将自己的就业故事呈现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这位80后作家,以自己的努力,成为一位专业写作者。他的勇气,他所蹚出的人生之路,也成为这本书的最好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