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骨疼痛,无须再忍!
疼痛康复门诊让“止痛”变“治痛”
文/图 本报记者 鞠圣娇
腰疼、肩膀疼、膝盖疼、脚踝疼……不少市民都在默默承受着身体的疼痛,以及因疼痛带来肢体活动受限的困扰。
现在,这些疼痛,你无须再忍!因为疼痛康复门诊的医生有的是办法帮你缓解疼痛,而且能让它不再复发。1月18日,记者到聊城市人民医院脑科医院疼痛康复门诊采访,这里的医师向记者介绍了肌骨疼痛治疗的新理念和方法。
引起疼痛的原因,你可能想不到
出现腰腿疼,有人会选择到按摩店疏通、按摩,虽然这会暂时缓解身上的痛苦,让人感到舒爽、轻松,但这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办法却有可能让人忽视疼痛的真相,暂时被掩盖的疼痛还有可能反复出现,甚至延误了病情。
患者到疼痛康复门诊就诊后,医师会通过全身的体态诊视、动态的姿势评估、触诊、分析影像学资料和详细的问诊来判断引发患者疼痛的主要原因。有时,患者需要在医师的指导下反复模拟某些动作,并感受特定姿势是否会引发疼痛,这种诊疗方法被称为“疼痛再现”。
“有些疼痛的诱因,可能跟你想象的毫无关系。”疼痛康复门诊主任李延辉以常见的腰疼进行举例。患者张琳(化名)因为腰疼,按照腰椎间盘突出进行过手法按摩、理疗,但并没有效果。李延辉为其查体时发现,张琳臀部的某一部位在被按压时会有明显的疼痛,进一步检查后,李延辉判断张琳的问题是梨状肌综合征,这是一种坐骨神经在梨状肌区域受到卡压造成的疾病,主要表现为一侧臀部和下肢放射性疼痛,有的患者甚至疼得不敢走路,“如果她按照腰椎间盘突出症进行了手术,其实对疾病的康复是没有任何益处的。”李延辉发现,不少患者因为误诊而采用了错误的治疗方式,不仅无效,反而掩盖了病因。
着眼长远,为“止痛”而“治痛”
如果患者处在疼痛急性期,疼痛科门诊也有很多办法帮患者来缓解疼痛,如药物、理疗、手法按摩等物理疗法,神经阻滞和包括浮针、岐黄针等各种传统针灸在内的微创疗法。医师会根据患者的情况为其选择合适的止痛办法。
但“止痛”不是疼痛治疗的根本目的,疼痛康复门诊更倡导“治痛”。
这种转变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李延辉说:“引发人体某处肌骨疼痛的原因本质上是相关肌肉、骨骼长期处于不正确的用力状态中,所以缓解疼痛不是根本目的,对引发疼痛的原因进行综合‘治理’才是解决问题之道,只有患者的肌肉骨骼恢复正常状态,才能避免疼痛一再出现。”而这,需要康复医师、麻醉师、物理治疗师等专业人才各司其职,为患者共同制定“治痛”方案。
记者见到了一份治疗方案,患者吴青青(化名)因为腰疼、双腿酸痛就诊,经检查,她的病因却另有隐情。李延辉以腰痛、骨盆旋移、盆底肌高度紧张为她制定了治疗方案,先帮她缓解腰疼的症状,改善骨盆生物力学,再慢慢纠正其异常体态。治疗时,由物理治疗师为其调整骨盆、松解筋膜、正骨并进行腹式呼吸训练。“原来以为是腰椎间盘突出,咋治都不好。现在治疗了两个星期,腰疼、腿疼都明显减轻了。”吴青青对整体治疗方案十分满意。
运动训练,培养肌肉“记忆”
记者采访时,肩袖损伤患者王铭(化名)正在物理治疗师张永胜的指导下进行训练。如今他的右胳膊能自如抬起,但一个月前来就诊时,他的胳膊只能上举45度,连梳头的动作都无法完成。
“当时,我以为是肩周炎,觉得忍一忍、贴点膏药,肩膀就会好。”王铭忍了一两个月,肩膀疼痛并没有改善,忍无可忍的他来到了疼痛康复门诊。按照治疗方案,医师在应用冲击波治疗缓解疼痛后,为他进行了肌力训练和手法治疗,让他肩膀处的关节和肌肉又恢复了功能。
“忍一忍,疼痛就会缓解”的错误理念让患者耽误了治疗,但让很多患者不理解的是,为什么受伤了还要进行运动训练。张永胜表示,运动训练的目的是“重置”错误的肌肉和关节,让处于不正确状态的肌肉重新“学会”如何发力,并激活处于沉睡状态的肌肉。“康复训练能让肌肉和大脑养成‘记忆’,让大脑习惯正确姿势,这样就能避免错误姿势导致的疼痛复发。”张永胜说,运动训练的过程虽然要花费2—3个月时间,但十分有必要。有的腰椎疾病患者,如果不能正确地应用腰部肌肉力量,即便是做了手术,也未必能根治疼痛。
“有些疼痛是身体发出的预警,既不能盲目镇痛,也不能讳疾忌医。”李延辉提醒市民,疼痛本身就是一种疾病,应该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