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与智,崔铣的光泽
——读《明代大儒崔铣》有感
孙殿镔
读完《明代大儒崔铣》,我脑海里依然想象不出崔铣的样子,却能清晰地看到他身上的光泽,那是品德之光,是智慧之光。
正德年间,权势熏天的刘瑾到翰林院视察《孝宗实录》编纂情况,众人纷纷跪拜,只有编修崔铣立而不跪。面对规劝,他朗声道:“翰林清贵,难道都是跪出来的?”刘瑾不便当众发作,低声对随行的张彩恨恨地说道:“你是吏部尚书,知道该怎么办!”
崔铣担任会试考官,河南考生焦黄中携厚礼来访,呈上其父焦芳一封亲笔信。焦芳与崔铣同榜举人,时为内阁大学士,他在信中暗示崔铣将焦黄中列为榜首。崔铣看罢,正色道:“崔铣眼中只有仁义,没有同乡,更没有同年。”拒收厚礼,斥退黄中。
后来,《孝宗实录》完稿,崔铣却被刘瑾和焦芳构陷,明升暗降,外调南京。
大礼之争,左顺门哭谏的二百三十一名官员无一幸免,十七人被杖毙,多人被发配。血雨腥风之时,众人噤若寒蝉,崔铣却挺身而出,上奏《甲申陈言急务疏》,劝谏皇帝,并提请辞职。皇帝大怒,朱批:“崔铣,准他辞!”因为皇帝的任性、刚愎自用、宠信小人,崔铣屡次上疏议政,谏阻武宗、世宗,遭贬遇谪。他进则无私无畏,退则无悲无悔。
崔铣不仅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爱憎分明,而且平素谨言慎行、清廉自持。他第三次出仕,亲朋故旧知其窘迫,临别赠金,崔铣拒绝。彰德府欲拆庙拨田,助其扩大回乡兴办的后渠书屋规模。崔铣担心扰民,写信谢绝:“自知富薄分足,不敢苟慕他人财,望钧令勿布,使诸公此心惠于疲民寒士。”
如果认为崔铣是简单粗暴的怒目金刚,是横冲直撞的鲁莽汉,是屡犯大忌而侥幸善终的幸运儿,那就大错特错了。他良好的品德令人尊敬和赞叹,他非凡的智慧则令人钦佩与喜爱。
一方面深知“人情凶险超过前朝,党同伐异甚于历代”,一方面要践行信念、坚守底线,二者发生矛盾时,如何处理?崔铣代理南京户部尚书时,第一件工作就很棘手——核算世宗之母灵柩南迁、与其父合葬的花费,工程的负责人乃当朝权贵。崔铣实事求是,推算出冒支数百万银两。面对权贵的压力和责难,崔铣一边拿出皇帝圣旨做挡箭牌,一边陈述利害,以退为进,说如果自己半途而废,朝廷就会派都察院查证。权贵们无可奈何,只得清退了事。
最为难的一次,是崔铣三仕南京时明世宗要他察访句容县朱家巷是否为皇家祖迹,据实上奏。崔铣深知其中利害:否决了,必定令皇帝不快,得罪别有用心的利益攸关方,自己也很危险;认定了,必定要大兴土木,劳民伤财。崔铣没有违背自己的原则,也没有鲁莽行事。他将赞成派和反对派各自的意见领袖拉入调查组,在实地周密调查的基础上,听取双方意见,然后上奏:“各众虽称朱家巷、朱家坟,略无遗迹可认,虽故老流传,别无碑籍可证。未见的确,臣不敢揣度拟同,自陷于欺罔不忠。”明世宗看罢,既觉遗憾,又感崔铣忠实谨慎,只好朱批:“既无实际,且罢。”善良且能办成好事的人,崔铣可算其一。
崔铣遭遇科举挫折,历经宦海沉浮,皆从容面对,进退自如。他不只是做到了“达则兼济天下”,而且在仕途蹭蹬、蛰伏乡里之际做到“穷亦兼济天下”。他开办后渠书屋,扶持穷苦子弟,引领青年才俊,为国为民培养人才。他主持编撰了《彰德府志》,可谓承前启后。他治学态度严谨,认为“不格物而曰致知者为妄,不履事而曰存心者为偷”。在序言中,谈及编撰原则,他明确要求《田赋篇》要忧念百姓疾苦;《官师篇》要推崇教化百姓;《人物篇》《选举篇》要重视品行德操,不以官职大小为收录标准;《宫室》要讥刺奢侈……可见他关心百姓,重视德行。他自己的作品多收于《洹词》一书,叙述春秋笔法,议论直抒胸臆,激扬文字,读之凛凛然若有金石之声。
崔铣妻子先逝、长子病亡,当然痛彻心扉,然而他能自我调整,很快走出变故,关注当下。后渠书屋大堂上挂着他的六然训:“自处超然,处人蔼然,有事斩然,无事澄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或许,这就是他人生态度和行事风格的写照。
崔铣死后,备受哀荣,朝廷的褒奖、士人的追悼自不待言,安阳百姓更将他的故居称为“小颜巷”,将他比作七十二贤之首的颜回。彰德知府冯忠曾评价宋相韩琦:“彰德府人杰地灵,自古贤守名相迭出,数不胜数,但能立德立功立言不朽者,唯宋朝韩忠献公。为万世立德,最难的是做人要有铁脊梁;为朝廷社稷立功,最难的是做事不计荣辱;为天下百姓立言,最难的是世事变迁的检验。”回顾崔铣的一生,此公亦可谓三不朽也。
崔铣之所以成为崔铣,除了自身的秉性和人生的际遇之外,他人的影响也对他很重要。小时候,其父崔升经常为其讲述乡贤名人故事。娶妻后,其妻李氏时常劝诫他:“为官一旦贪财受贿,必然弄权枉法,一旦败露,家人也会跟着遭人唾弃。”影响他的还有历代贤达于诗文中的谆谆教诲,他非常喜欢陆游的一首诗:“儒生安义命,所遇委之天。用可重九鼎,穷宁直一钱。”这自然令人感叹“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