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忠芳:人们知道他时,他已88岁
不计得失存风骨 国士无双永流芳
2022年,12位隐姓埋名的我国导弹武器型号总指挥、总设计师的名字首次向社会公开,我国第三代防控武器系统总指挥、中国航天科工二院的沈忠芳正是其中之一,此时距他退休已过去12年。
沈忠芳,1934年生,今年89岁。他长期从事飞行器系统设计研究工作,多次获得航天奖、中国航天基金奖,他的研究成果曾获全国科学大会奖,为我国国防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023年3月4日晚,“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颁奖盛典在央视播出。沈忠芳,获颁“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荣誉。央视主持人白岩松问他:“沈老,您都88岁了才解密,您的名字才被更多人知道,习惯吗?”沈忠芳回答:“习惯,而且应该这样,我们搞的是为国防服务的事业,即使搞成了也不是个人的事,集体的智慧发挥,才是最大成功。”
炮火中燃起报国心
1934年,沈忠芳出生于上海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记事起,生活就笼罩在日本人的炮火之中。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飞机还是在初中生沈忠芳的头顶上嗡嗡地盘旋。
那时候的沈忠芳觉得很憋屈:我们怎么就没有飞机呢?
1953年,沈忠芳考上北京航空学院(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专业便是飞机设计。
1958年,北航师生大干一百天,将新中国第一架轻型旅客机“北京一号”送上蓝天。
1959年10月7日,“萨姆-2”导弹击落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RB-57D型高空侦察机,开创了世界军事史上地空导弹击落飞机的先河。沈忠芳才知道,原来要对付敌人的飞机,不是只有造自己的飞机才能做到,“当时大家有一个思想,没有先进的导弹就没有强大的国防,必须要把这东西搞上去”。
1960年9月28日,沈忠芳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他的“战场”,就在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二分院那个彻夜灯火通明的科研办公楼里。
研制导弹保卫祖国
没有强大的国防,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独立自主。
从地面上天,击中高速运动的飞机,这样的导弹,作用的机理是什么?沈忠芳也不是那么清楚。1970年,36岁的他正式加入FJ型号的方案论证和研制工作。
工程的整体方向是什么?不知道;导弹作用的机制是什么?不知道;工程所需的各种资源能不能跟得上,也不知道。
但是,“越干越热爱,越干越想干。”沈忠芳说。
1972年,三年攻关之后,二院进行了FJ型号第一次试飞导弹的试验。由于推力很大,加速度很快,点火后几秒钟,发动机就爆炸了。
沈忠芳带领着团队重新出发,不但解决了发动机的问题,还给导弹穿了一身隔热服,进一步降低了发动机在大气层飞行过程中因摩擦产生的高温。
从1970年到1979年近十年间,沈忠芳负责的型号成功完成4次飞行试验考核。其中,8项成果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沈忠芳说,自己时常因为是这个团队中的一员而感到自豪。
中国的导弹走出国门
20世纪80年代,国内主要力量用于经济建设,军品订单大幅下降,科研人员大量流失。怎么办?此时的沈忠芳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准备研制一款能够打入国际市场的产品,但是没有启动资金。
几经波折,沈忠芳和同事们终于凑了450万元的经费。只用了不到两年时间,地地导弹B610就面世了。
在同事们灼热的目光中,第一发导弹发射。才飞出去10公里,一声巨响,导弹成了火球,爆炸了。
沈忠芳和试验人员再次投入到研制工作中。很快,靶场见证了他们连打10发,发发成功的骄傲。海外的订单来了,中国的导弹第一次走出国门,就拿到了大合同。
如今,沈忠芳的孩子们“B6”系列,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先进的精锐武器之一。
淡泊名利自得闲
76岁时,沈忠芳自愿离开工作岗位,包括兼任的多个院校教授、顾问称号,一个不留。在他看来,“年轻人都比我们行,现在教授的水平比我高得多,先进技术掌握得比我好,我有自知之明。”他说,“我的人生格言就四句话:献身事业,淡泊名利;笑对人生,问心无愧。”
把玩从世界各地带回的纪念品,在iPad上玩游戏,看武侠小说,这是如今沈忠芳的日常。除此之外,他还爱听歌,《牡丹之歌》是心头至爱。
他说:“《牡丹之歌》乔羽写的词,有哲学观点。‘有人说你富贵,哪知道你曾历经贫寒。’你吃过很多苦头,冬天的时候酝酿了生机,到春天的时候把美丽献给人间。人生最大的幸福,莫过于为人民的幸福奋斗。每个人都有这个思想,我们国家就行了。”
据中国航天科工二院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