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重养生
□ 谷万里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5个节气,此时气清景明,万物皆显,故称清明。
清明节,人们采用扫墓祭祀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哀思,通常会引起过分悲伤。悲伤情绪不宜持续过久,否则容易伤肝脾。春季万物生发,心情保持舒畅才利于春季养生。可以通过踏青、散步等来调节心情。
清明进入暮春时期,天气愈暖,万物茂盛,鼓舞阳气。适当的户外活动不仅能促进人体阳气的振奋,调动机体功能,还可驱散因阴雨、思亲而致的阴霾,安抚悲伤情绪。
另外,清明时节若出现精神紧张、焦虑和烦躁等情绪波动,容易加重高血压病的症状。因此,要注意调整情绪,保持心情舒畅。
清明节清气上升,浊气下降,人体内肝气最旺,因此应当多吃“柔肝”食物。此时养生重在疏肝养血柔筋,宜清补,讲求温润、清淡饮食,要多吃蔬菜水果,如山药、红薯、大枣和糯米四种甘味食物。尤其是先天脾胃不足者,不妨多吃些甘味食物滋养脾胃。
除了四种甘味食物之外,清明时节还很适合吃四种应季蔬菜,即韭菜、苦菊、菠菜、荠菜。
新鲜青嫩的食材应时而生,青嫩时蔬能清散春季体内的郁热,兼具疏肝健脾的功效。最负盛名的当数南方的青团糕、北方的荠菜饺,还有清明前绿茶。新茶禀土中清气,兼得春之生发,更能清利头目、消除热渴。
中医认为久卧伤气,坐卧时间过长,会影响到气血的循行,而熬夜太晚,也会耗损阳气。因此,起居方面要做到早睡早起,顺应人体阳气生发的规律,以免对身体健康造成影响。
清明时节,应经常到树林、河边散步,多呼吸新鲜空气,并进行一些适当的体育运动,放下烦恼与压力,从而达到与自然同气相求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