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论仁爱

仁,是儒家学说最为核心的关键词,也是儒家学说基石的基石。《论语》共两万多字,“仁”字出现了109次。“仁,亲也”,主要是指家庭成员之间、氏族亲人之间要亲爱,要有同情、关心和爱护之心,这种仁爱之情仅仅局限于家族亲属之间。随着历史演变,仁的涵义由亲人发展到了爱人。老子说:“与,善仁。”意思是与人交往要友爱、真诚、无私。孔子曾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这里仁已成为人生道德的最高境界,为了维护仁,可以杀身,即可以牺牲自己的生命来维护这一道德理念。由此可见,在仁的情感范围由家族扩展到社会的同时,仁的道德内涵和道德地位也得到了进一步丰富和提升,成为中华传统美德的第一要素。

儒家的仁爱观念是中华传统仁爱的主流,这种仁爱观讲求爱人有差等,由近及远,向外辐射,以人的同情心和怜悯为发端,以爱家人为基本,辐射到爱他人,再辐射到爱天地万物。孟子将其概括为三个层次:亲亲、仁民、爱物。讲仁爱,要爱自己的家人,其中首要的又是爱自己的父母,即孝;爱自己的兄弟姐妹,即悌;爱自己的孩子,即慈。讲仁爱,还要爱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他人,即孔子所说的“泛爱众而亲仁”。讲仁爱的最高境界是爱天地万物。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仁爱达至天人合一的境界,高远深阔,但又平实切行。这恰恰是源于有差等的爱,由亲情上升到人类之爱,再扩展到对万物的爱。

仁爱,既是一种人生态度,也是一种高超的生存智慧。现代社会、国家、个人的发展,必须以“爱人”“成己成人成物”为前提与目的。仁爱可以说是和谐、公正、敬业、友善等价值观的源头。仁爱观念促进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有利于家庭和社会稳定,有利于良性生态环境的建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仁爱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理应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题中应有之义。

仁爱理念代有传人。中国现代妇产科学的奠基人林巧稚,终身未嫁,没有自己的孩子,但她在产房里度过了50多个春秋,迎接了5万多个小生命的诞生,献出的是对天下所有孩子的大爱。雷锋,这个闪亮的名字,已经成为标识社会道德的文化符号,感召着一代代中国人。孔繁森,一名汉族干部,把自己年逾九旬的老母交给家人照顾,千里迢迢到藏区敬老院为素不相识的老人送衣送药,甚至个人卖血抚养藏族孤儿,早已超越了孟子所倡导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人生境界。

(选自《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读本》,部分文字有改动)

2023-04-13 2 2 聊城晚报 content_29747.html 1 论仁爱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