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古诗词里禅悟人生

◇ 王金玉

人生需三种禅悟。悟道,了解规律,顺应自然;悟人,了解人性,顺应人性,悟己,了解自己,明确目标。

古人更是深知这三种禅悟,读古人禅悟人生真谛的诗句,会感知诗人的禅悟境界,是万物充满灵性的境界,是四季任意组合的境界。禅悟的灵感,在诗句的走廊上行走,正如音乐在琴弦上亮翅。灵感的光被文字折射出来,变成了诗的光芒。

朱熹《观书有感》曰:“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读书、阅人、识己,正是“源头活水”,只有汲取知识,方能保持澄澈。陆游《游山西村》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山重水复,最能磨炼耐心,柳暗花明,有着最深刻的魅力,一步一个脚印地付出,会出现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新境界。王安石《登飞来峰》曰:“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人不能被眼前的利益蒙蔽了双眼,应该放眼大局,目光长远。苏轼《题西林壁》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诗人从起点出发又回到起点,看到自己一生平凡如水,透明如水。面对一句诗,经过无数血的代价之后,开始平视过去乃至将来所要面对的事物。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书里得到的知识和道理,终会觉得浅薄。要真正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实践方出真知。虞世南《蝉》曰:“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修身自好,气质自内而外涌。苏麟《断句》曰:“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想要得到好处或要成功,首先得占据有利位置。孟浩然《江上寄山阴崔少府国辅》曰:“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万物皆自然,人也是一样,不在意得失,顺其自然。

生活总有残缺与遗憾,世事无常,不要太执拗。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东坡居士的文字是凡事勿求皆圆满,月盈则亏是自然。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即使诗人再一次走过我窗前,我也无法留住,只有一个人静坐在阴晴圆缺中,咀嚼无尽的悲欢离合。

追求真理时,急于求成,静下心来思考,就会发现,真理其实就在眼前。辛弃疾《青玉案·元夕》曰:“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我不是智者,因此,我更愿意把真理看成一片叶、一朵花、一杯水,它与另一片叶、花和另一杯水没有本质区别,如果说有,那就是它更为平凡。对我们这些一生渴望神圣和崇高的人,它常常被忽视,甚至被亵渎。

读禅悟人生的诗,总有一种目光射向远方,总有一声呼唤留在心底。如果可以,我更愿意把诗句看作一个忠实的朋友,一个同甘共苦、相濡以沫的妻子;在无数个充满人间烟火的日子里,耕种,收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生活的光线里和谐而优美,与夕阳一同回归禅意。

2023-04-17 2 2 聊城晚报 content_29872.html 1 古诗词里禅悟人生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