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鱼山上,曹植见没见过黄河?
本报记者 张洁
4月18日,一位作家在自己的公众号上发布了一段视频,讲述了自己在清明节前登临鱼山的一些感怀。视频中,作家望着滔滔黄河,和好友聊起了自己对曹植(字子建)选择葬于此地的看法。他说,当年曹子建选择这个地方作为他的墓地,肯定和这条黄河有关系,黄河在这里拐了一个弯。从古代的风水上讲,大河拐弯处,必有圣人出,是个汇聚人气的地方。曹子建选择这个地方作为自己的墓地,可能感觉这个地方有灵气,他的谋士也可能在风水方面为他提供了参考。
看到这里,有些了解历史的网友坐不住了。在公众号下留言,“曹植那时候,黄河并不在此流过。”“那时候鱼山底下的河还不是黄河。”
网友说的到底对不对?记者就此事采访了长期从事文物考古工作的东阿县文管所原所长刘玉新。他说,网友说得对,当时鱼山底下那条河确实不是黄河,是济水,黄河是在清咸丰五年(1855年)夺大清河(古济水河道)后才流经现今的河道。
那么,济水算不算黄河支流呢?
聊城市文物事业保护中心研究馆员魏聊解释,《水经注》中说,“马颊水又东北流经鱼山南,山即吾山也”。可以说,鱼山脚下东南流过济水、大清河、黄河。曹植在鱼山东望,是无法看到黄河的。
简单来说,从先秦到北宋时代的1000多年里,黄河变迁改道大致划分为北流期和东流期,分别在天津和山东省北部入渤海;到了南宋时南流入淮,直到清代又夺大清河河道从山东省入海。黄河北流时,山东这里有一条济水,离现在黄河下游河道不远。黄河南流入淮后,山东这里又有了一条大清河,这样到清代才有河道可夺。
《水经注》中说,济水至寿张分为二,水其枝津西北出谓之马颊,马颊水首受济西北流,历安民山北又经桃城东(今阳谷陶城铺),又东北经鱼山南东注于济,谓之马颊口。又曰济水至鱼山南左与马颊水合,今小盐河庞家口在鱼山南入大清是其地也。马颊水与马颊河名同而河不同,是济水的一条枝津,长约百余里,而今已无记载。
济水上游虽与黄河有穿插,被分为北、南两支,但南北仍有水脉贯通。在古代典籍中,济水的定义是统一的,即同为济源县王屋山一个源头。从水源看,黄河以南的济水,源自荥泽,济水沿线的各个支流都是由豫北广大地区的地表水汇聚而成,是清水,不是黄河水。济水在发源地、水源、入海流域、水文特性等诸多特征上,都不同于黄河,而是独立的水系,不可视为黄河支流。
黄河自古以来就是一条不安分的河流,清咸丰五年(1855年)在兰阳(今兰考)铜瓦厢大决口达数里之宽,人力无以堵塞,全河改道北流。洪流经祥符、长垣、东明、鄄城、郓城、范县、寿张、东阿,在东平县戴家庙和阳谷县张秋之间多处冲穿运河,入大清河归海。
太和三年(229年),曹植被徙为东阿王,在此居住三年。《三国志》载:“初,植登鱼山,临东阿,喟然有终焉之心,遂营为墓。”曹植为自己选好了东阿鱼山这一托身之地是不争的事实,至于这块“风水宝地”是不是在黄河的怀抱里,看到这儿,相信读者也已明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