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念不忘 久久成歌
——聊城大学九歌文学社二十五周年庆侧记
本报记者 赵琦
青春的九歌文学社,又长大一岁!
4月15日,聊城大学九歌文学社迎来25周年庆。当日,聊城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五楼演播厅里,200多位“九歌人”共襄盛会。
九歌文学社,成立于1998年,是聊城大学成立最早的社团之一。走向学校,它是文化体育类的校级社团;走向全省,它是山东省十佳优秀学生社团;走向全国,它是全国十佳文学社、全国优秀学生社团。25载的默默守护,在文学的路上,九歌文学社为无数学子提灯照路;25年的栉风沐雨,它一路高歌行进,通过文学创作和文化活动促进青年大学生能力素质和人文精神提高,为校园文化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以青春的名义向文学致敬
创作是文学社的主线。九歌文学社的社员们将自编自演的节目搬上舞台,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共同见证下,以青春的名义为社团的成长和文学的兴盛引吭高歌。
站在周年庆的舞台上,很多人是第一次登场。他们会羞怯,但对于“表白”却展现了最勇敢的模样。来自九歌文学社的刘明睿与李泽倩将情愫化成一首诗,创作了《诗化云游》现代诗歌作品。舞台上,抑扬顿挫的节奏还有充沛的感情,让整个节目充满感染力。在她们眼里,九歌文学社成为生命里的一束光,而她们就是最勇敢的“追光者”。
爱是青春的主旋律,也是这场晚会的主题。《九歌》是屈原的名篇,文学社的存在就是为了继承和弘扬屈原的文学精神。提到了九歌文学社,不得不说《九歌》中的《山鬼》。“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楚地多浪漫,徘徊不愿离。九歌文学社社员项文乙将《山鬼》进行舞蹈改编,以雅俗共赏的形式阐释文学作品,让我们看到了“九歌精神”更加具象的情感表达。
此外,话剧《湘夫人》、吟诵《诗词画卷》以及朗诵《花信颂九典 相逢成歌韵》等节目也接续上演,舞台上青春与诗歌对饮,仿佛《九歌》与曾经的故人再次相遇。
文学似一把炉火将人生点亮
法国作家福楼拜曾经说过,“文学就像炉中的火一样,我们从人家借得火来,把自己点燃,而后传给别人,以致为大家所共同”。这与九歌文学社精神不谋而合,即“延斯文于一线,励志节于千秋”。
文学社是发展文学、弘扬文化的有效载体。诚如九歌文学社第25届社长尹训矿所言,只要还有文学,只要还有热爱文学的人,九歌文学社就有立足之根,就有初心和灵魂。
少年不知愁滋味,欲说还休,或许九歌文学社之于更多人还是精神家园般的存在。在九歌文学社历届资料里有一个名为“九歌诞生篇”的Word文档,里面是第一任九歌社长方政写给九歌文学社成立15周年的贺信。在结尾他写到这么一句:“感觉一切恍若昨日,仿佛一夜之间又与许多老友再次重逢,而到了明天,我们又要面对不得不面对的生活。纵然来日良厦千万、黄金万两,也换不回那份邂逅的喜悦。”
校园必须有文学,就像青春必须有梦想。在文学的洗练下,更多“九歌人”开始筑梦,这其中有报效祖国的鹏程之志,也有“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园丁梦,还有挥洒千万字文章的作家梦……他们将一腔勇毅化为绕指柔,将生命之诗留在最美丽的时光里。
年轻人有梦想,国家就会有希望。就像九歌文学社指导老师秦治洲所讲,诚愿所有“九歌人”葆有文艺青年的热血与家国情怀,不断增学问、长才干,建功立业、报国为民;诚望“九歌人”无论走到哪里,心系文学社,积极、力所能及地关心支持文学社的发展,促进其凝聚力、战斗力、创新力的持续提升和不断出彩;也唯愿每一位文艺青年“才具千秋事,秀拔自振声。文青终有道,任尔北西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