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做文章的“啄木鸟”
□ 张春红
常言道:“十分文章,三分写作,七分修改。”一篇文章,往往需要经过数次修改才能成为一篇佳作。如今,学生在写完一篇作文后,很少再修改。老师精心批改后,学生也只是简单地看一下自己的等级及批语,以至于不少学生到六年级毕业时,作文中依然会出现句子不通顺、用词不恰当、逻辑混乱、主题不鲜明等问题。这种现象应引起重视。老师要引导学生做文章的“啄木鸟”,帮助他们养成修改作文的良好习惯。
首先,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修改。鼓励学生写完作文后大声朗读自己的作品,不通顺的句子,矛盾或重复、丢字落词的地方,在阅读时就很容易被自己“啄”出来。这样学生既有成就感,又可以从中吸取教训,掌握写作的规律。
其次,引导组内互改,实现共同提升。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自己修改之后,还需要进行小组“互啄”修改,这样作文中一些自己发现不了的问题就很难逃过那么多“小啄木鸟”的法眼。当然,一些作文中的好词佳句也要拿出来“啄一啄”,让大家共同学习。学生的习作水平会在一次次修改中得到提高,习作的兴趣也会得到激发。
经过学生“自啄”“互啄”后,老师是不是就不用管学生的作文了呢?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管建刚曾说:“作后讲评比作前指导更为重要。”所以,老师要借助第二环节的组内反馈,对学生的作文进行再次修改,并做好讲评;对小组长推荐的代表性习作进行重点批改,以此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和自信心。当然,也要找出学生习作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把脉治病”。选取每次习作中出现的较为典型的病症,如对“然后病”“高帽子病”“小尾巴病”“臆想病”等进行探讨,还可以让学生命名自己文章中出现的“文疾”。这样,学生就能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把习作中出现的“文疾”一一治愈。
最后,进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有效训练。让学生在习作中学会如何表达,逐步树立读者意识,并且以读者的眼光审视自己的作文以及他人的作文,形成自己独立的习作观,增强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