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脑卒中,超声检查如何当“先锋”
文/图 鞠圣娇
脑卒中、超声检查,在很多人的认知中,这两个词似乎并无关联。
实际上,颅脑、颈部血管超声检查(以下简称“脑颈血管超声”)可以检测颅内、颈部两处的动脉血管有无狭窄、闭塞性病变,评估侧支循环的建立和代偿情况。如果发现颅脑、颈部血管有问题,及时进行干预,就有可能避免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
“在脑卒中防治工作中,超声检查是个很好的工具,它的应用不仅仅是筛查高危人群这么简单。”聊城市人民医院脑科医院超声科主任吴春霞从事超声工作近40年,参与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超过15年,她对超声检查进行了介绍。
听不到的“声波”如何服务临床
为什么超声可以用于检查人体?吴春霞介绍,超声波是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人们听不到,简称超声。超声和X线、CT、磁共振一样,是一种影像学检查,而我们常说的B超是超声的一种。
超声波可以穿透人体,遇到不同的人体组织和器官会产生不同的反射波。计算机接收到反射波后,将人体组织和器官呈现到屏幕上,医师由此诊断疾病。可以说,超声是“不见血的手术刀”,人体大部分器官和组织都可以通过超声检查显现出来。超声还可以检查血管、胎儿等,应用非常广泛。
做超声检查时,医师会先将耦合剂涂到被检查区域,用不同型号的超声探头检查。耦合剂是一种医用高分子材料,能使探头和皮肤更好地接触,有利于声波传导,提高成像质量。随着探头的移动,屏幕上呈现出不同的人体组织,医师转动旋钮,还可获取不同的数据。
“超声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无创、便捷、花费低、操作简单、可反复检查。”吴春霞说,超声就是她保护患者的“武器”。在为患者做超声检查时,她会反复调整探头位置,选择最佳观测角度,从变动的图像中发现蛛丝马迹。“超声屏幕偶尔也会有红、蓝两种颜色,这是模拟的人体血流。”吴春霞介绍,超声可以检查血管结构,实时观察血流动力学变化,客观地评价血管狭窄程度,更精准地评估缺血性脑血管病等疾病的病变部位、程度和性质。
脑颈血管超声如何防治脑卒中
做了磁共振、CT,为啥还要做B超?有些做脑颈血管超声的患者会有这样的疑问。其实,这跟三种影像学检查的特点有关。
“如果把心脏比作水库,颈动脉比作运水的大河,脑实质比作田地,颅内动脉就是浇水的小水渠,只有大河、小水渠都通畅,水库中的水才能滋润田地。如果田地缺水,大脑会出现问题,磁共振、CT、B超三种检查作用不一样,是不可替代的。”聊城市人民医院脑科医院超声科医师李健华形象比喻道。CT和磁共振可以看脑实质的缺血情况,即了解田地是不是缺水;脑颈血管超声可以观察运水的通道有没有堵塞、哪一段堵塞了,能帮助医师从多条颅内主干动脉、颈部动脉中找到病变血管。
如果检查发现颈动脉血管有狭窄,临床医师会评估是否需要实施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等手术,预防因狭窄引起的缺血性脑卒中。术前评估时,超声将进一步发挥作用。超声医师了解颈动脉斑块的性质、位置等信息,还可以通过颈动脉压迫试验,了解患者头部血液循环情况,判断手术能否达到预期效果。
手术中,超声依然是医师们离不开的“助手”,通过监测患侧大脑中动脉血流变化,给临床提供精准信息,保证手术期间大脑血流充足供应,为患者安全保驾护航;手术后,超声可用于对患者进行长期随访,观察临床效果并指导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