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走多远,聊城都是我的归宿”
——聊城民谣歌手商先浩的归乡之路
文/图 本报记者 沈欣欣
“清晨的太阳从湖面升起,我却看不到你的美丽。阳光下古运河水流淌,而我何时才能回到那里……”4月28日晚,在古城区不花酒吧,聊城民谣歌手商先浩再次深情唱起了那首《我也曾离开聊城》。
“聊城是座温暖的城市,是我的故乡。无论走多远,聊城都是我的归宿。”提起聊城,商先浩如是说。
商先浩今年29岁,家住茌平区,目前经营着这家酒吧。每当夜晚来临,古城里便响起他温柔的歌声。谱曲、填词、演唱民谣歌曲……商先浩的日常生活充实而忙碌,他不急不躁,在这个小城里演绎着属于自己的人生。
“是啊,我也曾离开过聊城。”在酒吧昏暗的灯光下,商先浩追忆了他难忘的青春时光。
2013年,商先浩考入聊城大学音乐学院,开始了他的音乐学习生涯。大学期间,他买了人生中第一把木吉他,并把它视若珍宝。
那种不分日夜,用疯狂记录青春、用音乐雕刻时光的生活,让商先浩心生向往,他决定做一名流浪歌手。于是,在毕业离开校园的那天,商先浩背起那把木吉他,带着自己的音乐梦想,远走他乡。
他计划一路卖唱赚取路费,去看看那些没去过的地方,去邂逅那些有缘人,他相信路上的风景肯定精彩。
“去了很多城市,写了很多歌,走到哪儿唱到哪儿。歌词表达了我的生活感受,歌声承载着我的青春和梦想。”商先浩告诉记者,那段时光对他来说,是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商先浩坦言,他也曾迷茫过,在远方飘零许久,不知所从。经历了许多次无奈与低潮,在茫茫人海中,他首先想到的是故乡,“聊城是我永远的故乡,能给我最想要的安慰与庇护”。
2019年,商先浩结束流浪生活,回到聊城,选择在不花酒吧继续追寻自己的音乐梦想。
“生活中,会有很多无奈与妥协。以后我也许会找份稳定的工作,结婚生子。但不管过什么样的生活,都会一直把民谣唱下去。”商先浩说,在聊城这个小城里,有那么多有趣的人和事,他想用吉他和歌声去沟通,撕掉身上的标签,做一个理想的“歌者”。
“我会一直在小城里把歌唱起,一直在美丽的聊城等你。”夜已深,悠扬的歌声依然在小城里回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