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德育教育引导学生学会关爱他人
□ 刘志敏
最近我的咽炎特别厉害,它总是在上课时攻击我。我只能停下,一声接一声地剧烈咳嗽,说不出一句话,孩子们呆呆地看着我。
我觉得应该认真地跟孩子们聊一聊。再上课的时候,我让学生放下课本,说:“同学们,今天我说件事。最近我得了咽炎,你们也看到了,我咳嗽起来就止不住,说不出来话。可是我这两天遭遇了比得咽炎更难过的事,就是你们没有一个人关心我。”说到这里,我故意停下来,微笑着观察孩子们的反应。有些孩子不好意思地笑了,有些孩子在交头接耳,还有孩子说:“老师,你怎么了?”我笑着说:“是咽炎,谢谢你的关心。”
我接着说:“你们知道吗?当我咳嗽得难受的时候,你们呆呆地看着我,让我很伤心。但我不是为自己感到伤心,而是因为你们还没学会两种能力:第一,特殊情况下处理问题的能力;第二,关爱他人的能力。我每次咳嗽时,你们与其看着我,是不是不如看课本或做练习?至于关心老师,课后可以问老师怎么了,叮嘱老师要注意预防等。这就是‘有爱就要说出来’,关心他人就要表达出来。在家里也是一样,家长也有生病的时候,这个时候,你主动为父母倒杯水,主动问问父母的需要,帮他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他们才会接收到你的爱,也会非常欣慰。你们觉得呢?”
我将抱怨转化成了引导,多数孩子冲我认真地点头。上课期间,咽炎依然不依不饶。令我欣喜的是,在我咳嗽时,孩子们自觉自习,而讲桌旁的一个孩子将水杯递给我,我心里涌起阵阵暖流。稍微好些后,我及时肯定了他们的做法。
下课后,我看到办公桌上,有一个用作业纸包着的小盒子,纸上写着:“老师,每天吃一颗吧,也许不能根治您的咳嗽,但大概可以缓一缓。——高宇成。”我打开纸,里面是一盒金嗓子喉片。
很多时候,孩子们做得不好,不能只怪孩子,更重要的是家长和老师引导得不到位。家长往往只是在内心希望孩子能懂事,能好好学习,但面对孩子的不良行为,却又一味地责备,没有用心引导孩子。在学校里,如果老师经常结合实际上一堂德育课,也会让很多孩子学会关爱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