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前全家福定格“迎春”瞬间
文/图 本报记者 赵宗锋
1941年腊月的一天,34岁的聊城人刘文岳带着妻子和一双儿女,来到位于光岳楼西路南的真光照相馆,拍了一组照片。其中包括一张全家福,还有一张他和3岁小儿子刘克功的合影。
照片的背景都很简单,全家福合影里,刘文岳和妻子坐在中间,两边站着两个孩子。一家人明显对这次拍照特别看重,衣服干净整洁。着长袍、戴礼帽的刘文岳不苟言笑,但双目炯炯有神。
在与儿子刘克功的合影里,他戴上了一条围巾,扶着一辆当时比较少见的德国产自行车,把儿子放在车梁上,像是穿戴一新,要出去玩的样子。
马上要过年了,尽管仍处于敌占区,但一家人还是挤出一点时间,用这样一组照片,记录下人生的一个瞬间,并满怀期待地迎接来年。
时光奔腾如河。此后的80年里,一家人的命运和大时代紧密相连,起起落落的岁月浪潮里,他们风雨同舟、彼此扶持,经历过艰难困苦,也终于迎来了好日子。
照片无言,历史有声。如今,两张珍藏在刘克功家里的泛黄照片,像是有一肚子话,要讲给人们听。
一组照片背后是一个家庭的“风雨行舟”
新中国成立前,楼东大街刘家,生意一度做得很大。
刘克功的爷爷刘树堂,人称“刘五爷”,做乌枣生意。雇着伙计,从济南、茌平等地运来鲜枣,在位于东关姚家园子的作坊里制成乌枣后,装进麻袋,用马车直送南京。
刘五爷的三个儿子中,老大在济南工作;老二跟着他做乌枣生意;老三刘文岳,是一家人的宠儿,一度人称“三不管”,意思是,“什么事也别问我,我不管”。
但逍遥的日子哪里能持久呢?成家后的刘文岳,还是挑起了家庭的担子。好在他有文化,头脑也机灵。尽管未子承父业,但他很快有了新的门路——行商。
从济南等地贩来香烟和火柴售卖,刘文岳的生意做得还凑合。而行商的运输工具,就是照片里那辆德国产自行车。
“父亲当年讲过,他们往往三四个人搭帮,骑车去济南等地进货,去时一天,回来又得一天。”2022年1月19日上午,83岁的刘克功说,中间会找个车马店歇歇脚,但吃的都是自带的饼子、窝头。
风里来雨里去,行商不可谓不辛苦。但刘文岳对未来的日子,始终满怀信心。
1941年底,他推着自行车,带着一家人走进真光照相馆,拍下了一组照片。
“我那时已经记事了,看到给我们拍照的是一个年轻人。后来才知道他是照相馆老板郭兆仁。”刘克功说,用来拍照的是那种老式的木箱照相机,也不存在补光设备,摄影师用竹竿挑着窗帘,一点点调试光线。
最终一共拍了几张照片,花了多少钱,刘克功都没印象了。但有一点是清晰的,这是他记忆里最早的一组照片。
那辆车的突然消失是对旧时代的无言控诉
在当时,有条件拍照片的人少之又少。能有辆自行车的,同样少之又少。也因此,刘文岳和儿子合影里展现出来的这个场景,在当时也并不寻常。
“这辆自行车,也是有来历的。”刘克功说,当时的商业模式里,也有像现在这样的抽奖活动。香烟里都有抽奖券,小奖是毛巾、茶壶之类,大奖就是自行车。刘家幸运地中了一次大奖,就是这辆自行车。
这辆自行车,在照片拍摄之后,又伴随了刘文岳5年时间,消失得很突然。
1946年底,聊城上空不时有枪声响起,解放的时刻来临了。
一天下午,位于东关的警察所长闯进刘文岳家,说要骑走刘文岳的自行车,看样子是要逃跑了。刘文岳十分不愿意,但也明白不给的后果。
看到刘文岳犹豫,那个警察所长故作大度地说,“要不我用另外一辆自行车和你换吧。”但他拿来交换的,是一辆几乎没法骑的破自行车。就这样,刘文岳赖以谋生的工具,从自己家里消失了。
“他们那种做派,和抢劫其实没什么两样。”刘克功说,也因此,他对于后来解放军进城后的表现,尤为感慨。
“刘邓大军南下时,有支队伍从城北门进入聊城,在这里休整。”刘克功说,“解放军一点也不扰民,不占居民的房子,就在大街上躺着或坐着休息。不但不扰民,我母亲当时生病,还是解放军的医生帮忙医治的。”刘克功说,一对比就能看出来,谁才是人民的军队,谁才能赢得最后的胜利。
刘克功说,父亲后来去了银行工作,自己上完学,去当了老师。1958年,他新婚不久,也拿起相机,第一次为家人拍了一张合影。
“我们家往年最好的日子,也没有现在好。”刘克功说,现在的生活条件,以前想都不敢想,所以他经常告诉自己的孩子,要珍惜现在的好生活,要努力奋斗去争取更好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