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知耻

羞耻心是人们基于一定的是非观、荣辱观而产生的一种自觉的求荣免辱之心,是人们珍惜、维护自身尊严而产生的情感意识。知耻是促成道德行为的心理动力,是人之所以为人最基本的道德自觉之一。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在孔子看来,德治之所以有效,能起到治本的作用,是因为它能使人树立羞耻心;一旦人皆知耻,社会治理就不困难了。

知耻心是建立在人们内心深处的一道道德堤防。这道堤防若能稳固,则可做到“邪事不生”;这道堤防如果缺口崩溃,各种丑恶就将横行于世。一个缺失了起码羞耻心的人,必将无视社会规范、道德准则,以至于肆无忌惮、无所不为。在古今中国人的话语中称他人无耻是非常严厉的责骂、鄙视,原因即在于此。

知耻对人和社会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知耻不仅能使人“不从枉”,还能激励人奋发向上。这是因为羞耻心不仅使人“免辱”,而且激发人“求荣”;不仅使人憎恶丑恶、卑劣,而且使人向慕美善、上进。所以,知耻心又是与上进心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知耻心能使人因羞愧而奋发,因追求更高的目标而自我鞭策,激起不甘落后、积极向上的自强精神。其次,知耻心对完善个人和社会来说都十分重要。从孔孟起,我国历代思想家、政治家无不高度重视羞耻心的教育、提倡,认为“耻者,治教之大端”。顾炎武甚至认为,在礼义廉耻这“国之四维”中,“耻为尤要”,乃四维之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知耻思想是值得我们珍视和发扬的。

(选自《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读本》,部分文字有改动)

2023-05-29 2 2 聊城晚报 content_32135.html 1 论知耻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