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WB02版:记录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初中求学记

作者(中)在茌平二中读初一时与同学的合影

□ 闫西龄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十多年里,我国小学分为初级小学和高级小学,分别简称初小和高小。初小是指小学1—4年级,高小是指小学五、六年级。当时,国家要求各地努力普及初级教育(即初级小学教育)。由初小升入高小要经过严格的考试,升入高小的学生只是初小毕业生中很少的一部分,这是因为大部分村都有初小,而高小涵盖十几个村的学生,一般一个乡镇才有一所。

1958年7月,我在当时的茌平县韩屯郎营高级小学毕业。当时学校教室的墙壁上张贴着各初中学校的招生简章。大部分同学选择报考离家近、当年刚创办的韩屯中学,但我十分坚定地报考了位于博平的茌平二中,虽然博平离我家25里,而韩屯仅6里。我之所以报考二中,除了向往该校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从1952年起,我村几乎每年都有考上该校的。当时高小升初中的录取率很低,仅5%左右。我村是仅有70户人家的小村,不断有人考上中学,这在方圆一二十里内都是很有名气的。我一直羡慕他们,并认为我也能考上。

那年我村高小毕业的只有我和本家叔叔闫重阁,重阁叔也打算报考茌平二中。去报名那天,我和重阁叔早早吃过早饭,步行到二中去报名,没有家长陪同。报名是在院子里进行,几张课桌摆成一长条,由几位老师先后办理如下各项:审查报名资格(主要是审查毕业证)、登记毕业学校和家庭住址、收贴照片、发放准考证等,可谓“一条龙”服务。

报完名已近中午。我们的午饭就是自带的干粮:玉米饼子加老咸菜。学校为报名的学生准备了两大缸开水。下午,我们二人步行回到家中。

大约十多天后,按照准考证上写明的时间,我和重阁叔在考试前一天下午步行到二中。那时校内没有男生宿舍,我们被安排到位于博平西街西首路南的男生宿舍内。我们住在一间大屋内,里面有两排木板搭成的大通铺,能容纳三四十人睡觉。和我们一起在这里过夜的还有十多位同学,晚上睡觉时,我们将自带的大被单铺一半盖一半。最讨厌的是有不少蚊子。由于疲劳,我也顾不上蚊子叮咬,很快就入睡了。

第二天全天考试(上午考两科,下午考一科),考试科目有语文、算术和常识(包括自然、历史、地理等方面的知识)。

每顿饭仍然是吃自带的干粮,喝学校提供的开水。晚饭前我们步行回到家中。

大约20天后,我收到了茌平二中通过邮局发来的录取通知书。后来,我得知我们郎营高小毕业的约50人,考上初中者共3人(另外两人考入韩屯中学)。可以看出,当时高小升初中的录取率是很低的。在当时,民间流传着一句顺口溜:

“高小毕业生,白搭二年功;中学考不上,干活不中用。”

那个时期考上初中或高中的学生,凡是农业户口的一律要转为非农业户口,即后来所说的“农转非”。我按照入学通知书的要求,也将户口及粮油关系由农村转入茌平二中。入校后,粮油等吃食由学校统一到国家粮库购买,简称“吃国库粮”。国家每月为每人供应口粮(成品粮)37斤,每人每月交伙食费6元,用来买粮油及菜。校内有菜园,种些菜。约三分之一的同学有助学金,助学金最多者是每月4元,多为烈士子女,最少者是2元。我没有助学金。

随后,国家逐步取消了农村学生上中学转户口的规定,即农村孩子上初中、高中的口粮不再由国家粮库供应。1961年7月,我初中毕业时,我们农村学生的户口都转回了农村。当年,我考上了高中,但户口仍在农村,即户口不再转入高中,而是实行带粮上学,也就是学生口粮由家庭分不同批次交到学校,由学校加工做成熟食,凭饭票供应给学生。那个年代,温饱问题没有解决,在市场上是买不到粮食的。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我完成了高中时期的学业。

(图片由作者提供)

2023-06-07 2 2 聊城晚报 content_33817.html 1 初中求学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