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WB04版:美食
放大+  缩小-   默认o

倔强的老彭 慢烤的呱嗒

彭新华在烤呱嗒。林志滨 摄

本报记者 林志滨

在熙熙攘攘的市城区育新街上,老彭的彭家呱嗒门店并不显眼,早餐时间除外。每天早上,这里常常排起长长的队伍。“有领导干部,有普通市民,都一样排队,没有插队的,大家素质都挺高。”老彭说,周末人更多,顾客往往得等半个小时。

排队的人等得急,看到队伍后面又来人,老彭心里也急,“实在是烤不过来”。为此,他一口水也不敢喝,怕去厕所耽误时间。

老彭打呱嗒之所以慢,是因为他坚持用传统方法——烤,文火慢烤。“一刻不停地干,一个小时也就出三十多个!”老彭说。同样是打呱嗒,若用油炸的方法,效率能提高几倍。

倔强的老彭不想变通,坚持慢烤。

老手艺落地育新街

老彭叫彭新华,东昌府区堂邑镇人。

他的爷爷是烹饪高手,煎炸炒炖样样精通。他平时喜欢戴着礼帽,打扮得整洁有范儿。

1984年,彭新华开始跟着爷爷学打呱嗒。当时,呱嗒两角钱一个。后来,老彭几经辗转,给人打过工,收过粮,干过冲床。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一个呱嗒涨至5角钱,他在健康路开始摆摊卖呱嗒,但并没打开局面。

兜兜转转中,人生充盈了,阅历丰富了,机会也来了。2014年8月16日这天,老彭重操旧业,又出摊卖起了呱嗒,上午在育新街出摊,下午再到北顺小学附近出摊。每天从早忙到晚,风里雨里,老彭却以苦为乐。

这一次创业,老彭旗开得胜,爷爷教他的这门老手艺落地生根。街头漂泊一年后,2015年9月1日,他正式在育新街开店经营。从此,烟火气十足、特色名吃遍地的育新街又多了一家名店——彭家呱嗒。早餐时间,排队等候成为这里的常态。“开店七八年来,我没轻易停过业关过门。只是前段时间添孙子,实在脱不开身,才停业了两天。”老彭说。

坚持传承地道美味

老彭打的呱嗒之所以供不应求,且能在竞争激烈的育新街立足,与他的坚守有关。

他的一天是从凌晨4时10分开始的,从家到店步行3分钟,然后就是紧张有序的准备工作:生火、烧水、和面、调馅……他心里有一个时钟,5时50分,第一锅呱嗒要准时烤出来。因为最早的一批食客,是高中生的家长,时间很紧张。

有结婚的,提前一天就告诉他,为迎亲团准备早餐;有去北京出差的,选彭家呱嗒当名吃特产,也会提前和他说。每当这时,他起得就要更早,凌晨两点多就到店里开始忙碌。“人家奔着我来了,我不想辜负每一份信任。”这是他对信义的坚守。

为确保食材的新鲜,老彭坚持收工时不剩一两馅,“冰箱里从来不存肉”。他的店隔壁就是知名冷鲜肉铺,他每天都亲自挑选好肉,再看着绞成馅。这是他对食材的坚守。

店铺总是满客,说到底还是因为好吃。彭家呱嗒为什么好吃?这与地道的制作方式密不可分。

聊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赵勇豪写道:“好吃的呱嗒,是按照最传统的方法慢慢制作的,讲究的是肉馅调养有方,少油温煎,文火慢烤,斜坡躺,垂站立。等呱嗒出炉,热乎乎,烫手;金灿灿,垂涎;直挺挺,沉甸甸。”

相比直接扔油锅里炸,文火慢烤的效率低很多,老彭从凌晨4点多忙碌到下午1点多,也就烤220多个呱嗒。

慢工出细活。地道的美味急不得,好吃的呱嗒须文火慢烤。这是老彭对手艺的坚守。

烟火气背后的不容易

在老彭的记忆里,呱嗒由烤改为炸,是到了1988年之后。在此之前,呱嗒都是用猪板油烤的。那时油太贵,舍不得用油炸。

而今,油不再稀缺,油炸也成为呱嗒的常用做法。若由慢烤变油炸,老彭一天打呱嗒的数量是目前的几倍,收益也将大增,但老彭还是坚持传统做法。“现在,老顾客来了还会提起我爷爷,称赞他打的呱嗒。我一直坚持老做法,没给老人丢人。”说这话时,老彭的脸上写满了坚毅。

做生意都有一个成长期,要逐步获得顾客认可。“我刚来育新街就被顾客认可了,大家认可的是传统做法。”老彭很珍惜这份认可。

凌晨起床后忙忙碌碌,老彭的早餐要延后到午饭时间,周末较忙时,甚至到下午2点多才吃早餐。因为起得早,他一般在下午3点多回家睡两个小时,5点多再起来采购食材。

这是一份辛苦活,能养家糊口,但发不了大财。多年来,店里只有他和妻子忙活,并没有雇人。老彭的爷爷有7个子女,孙辈更是众多,但同辈人中只有他在做这行。老彭深感其中艰辛,没有让儿子继续做。

“夏天,操作间里能达40℃,热得睁不开眼,手臂上要戴上护腕吸汗。”虽辛苦,但老彭很知足,因为这门手艺养活了他们一家,“咱虽辛苦,但赚到钱了,还有很多人很辛苦却没赚到钱。”

知名美食作家王勇(笔名“王老虎”)说,地道美味的光艳背后,都是三个字:不容易。在不容易中,经营者和食客互相温暖。正是这样的不容易,才有了一道道让人垂涎的美味,才有了街头巷尾的烟火气。

2023-06-16 2 2 聊城晚报 content_33971.html 1 倔强的老彭 慢烤的呱嗒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