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叶扁舟过黄河
◇ 刘方
上世纪中期,农民的基本生活用品是靠生产队按照“人七劳三”的原则分配获得的,零花钱主要靠养一群家禽或者几只家畜换取。极少数会手艺的家庭在农闲时可以干点家庭副业,比如编筐打篓、编席织布、割皮打绳、磨剪子抢菜刀、做豆腐、养豆芽等。
1974年春天,我们公社供销社收购站门口的小黑板上写上了这样几个字:长期收购刚出生小羊羔,3块钱一只,只要青色的山羊崽。三叔得知这个信息后,也想喂几只青山羊下崽卖钱。但是他也知道,我们聊城当地青山羊极少,集上根本没有卖的。他打听到菏泽巨野那里有青山羊时,就决定到那去买几只喂养。
我们家里有一辆小金鹿自行车,三叔又借了一辆,让刚19岁的我陪同他一起去巨野买羊,同去的还有同村的张秋山。奶奶与母亲烙了几张饼让我们带上。在乍暖还寒的一个凌晨,我们骑着自行车出发了。经过莘县、阳谷和河南台前等地,我们在太阳升起时到了黄河岸边。
我是第一次见到黄河。凶猛浑浊的黄河水拍打着堤岸,打着漩涡向东北方向奔流。我们在周口小渡口上了一只小渡船。小渡船多大,我没有丈量,但只上了我们三个人,三辆自行车的轮子必须悬在船外边,不然就蹲不开人。在波涛滚滚的黄河上,乘这样的小船渡河,想起来就后怕。小船没有船帆,更没有机械动力,靠一个老船工一手摇桨一手掌舵破浪前行。小船慢慢地接近了打着旋涡的激流,胡子拉碴、满脸黢黑的老船工叫道:“不许说话!不许动!”这时,我们哪里还敢说话还敢动。小船被激流冲得摇摇晃晃,上下颠簸。老船工几经努力,小船被黄河水冲着向下游漂去。我这时对唐诗中将小船形容成“一叶扁舟”有了切身感受。小船在大水中不就如风中的一片树叶吗?被浪打得上下起伏,时刻有被颠覆的危险。不知别人如何,反正我被吓得大气不敢出。一身冷汗被河风一吹,脊背上凉飕飕的。小船顺水漂了一段,在一个弯道上借着水的漩涡穿过了急流,慢慢地靠在了岸边。我们上岸骑车继续前行。三叔说了:“咱咬咬牙,到巨野赶了集再吃饭。”
我们骑车赶到离家一百多公里外的巨野集上已经是“晌午歪”。在集上,我们买了5只青色母山羊,来到城边的一个大车店时,已经到了“天西”了。花两角钱让店家用白菜烩了三碗饼,我们吃完就住在了那里。大通铺,碎麦秸上铺着几领破席。我确实累坏了,和衣倒下一觉到明。天亮后,我们每人要了一碗白菜汤,往碗里泡了点饼吃,就驮上羊赶往郓城。
在郓城集上,我们又买了4只青山羊(其中一只公羊,说好了两家共用)。我们一共买了9只山羊,我们分开驮着,到城外路边上的一个小店里,将带来的饼都烩了。饭后,我们骑车往回赶,赶到黄河边,因为有9只羊,来时的小船没法坐了。我们搭乘了一艘能坐十几人的机帆船,回到黄河北岸时,已经天黑。
从黄河边到家还有很远的路,我们没吃晚饭,骑车往回赶。到家时已经半夜了。我们把羊拴好,各自去睡了。
究竟赚没赚到钱,那是后话。
50年过去了,国家经济发展之快,恍如隔世。多座大桥横跨黄河两岸,天堑变通途,“一叶扁舟过黄河”的情景已经成了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