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黄河文化与小学语文学科深度融合策略探析

□ 崔延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们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将黄河文化融入语文学科的教学中,充分发掘和弘扬黄河文化,并使其生根发芽。关于黄河文化与语文学科融合的课堂教学模式,我分别从读、讲、习三方面进行解读。

一、读黄河文化 诵文学经典

1.读课内。诵读教材中与黄河文化有关的文章,以诵读为手段,丰富学生人文素养。

2.读课外。搜集与黄河文化有关的文章、故事、诗歌供学生进行阅读。《黄河之水天上来》《浪淘沙》《凉州词》《木兰诗》《登鹳雀楼》等内容,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起着激励作用,要让学生深刻理解其中的含义,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3.读周边。通过访谈、调查研读黄河流域、聊城区域的黄河文化,挖掘整理黄河文化中的红色故事。

4.诵读黄河文化诗文,感知黄河文化。

二、讲黄河文化 创设文化情景

为使黄河文化与语文学科深度融合,每位参研教师每学期都要上一节黄河文化与小学语文深度融合的校级公开课,展示黄河文化与语文深度融合的课堂教学模式和课题研究成果。

1.课前导学。你知道与黄河有关的历史人物有哪些吗?谁能和大家交流一下?接着引出课题——西门豹。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3.精讲感悟。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标出西门豹问的四个问题及老大爷的回答,完成表格,然后学生汇报,交流批注所得。

三、“习”黄河文化 抒黄河情怀

为了便于语文与黄河文化融合,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课文教学实际需求,课堂上分别从三个学段呈现“习”黄河文化的过程。

1.低学段(一至二年级)。低学段学生年龄较小,好奇心和模仿能力较强,教学中通过让学生画一画、剪一剪、演一演、讲一讲、说一说等活动,在课文学习时融合黄河文化。借助多媒体信息化教学手段,将黄河文化有关的文物、人物、建筑等,通过视频直观呈现,让学生感知黄河文化的魅力。

2.中高学段(三至六年级)。三、四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对黄河文化也有一定的接触和了解。基于学生特点和黄河文化融入课程的需求,中学段开展黄河文化知识竞赛、手抄报、读书小报等活动。高学段学生理解能力、表达能力、习作能力和创新能力都有所提高,适宜开展黄河文化习作、演讲、书法、剪纸比赛等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内活动,让学生写一写、读一读、讲一讲,加深对黄河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总之,为了更好地将黄河文化巧妙融入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的教育价值,满足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激起学生对黄河文化知识的学习兴趣,还要对学生加以正确引导,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认识水平,使黄河文化的学习和传承在小学语文课堂上生根发芽。

(作者单位:聊城市东昌府区鼎舜小学)

2023-09-08 2 2 聊城晚报 content_38499.html 1 黄河文化与小学语文学科深度融合策略探析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