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山东运河区域社会生态变迁研究》出版

本报讯(记者 赵宗锋)9月20日,记者从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获悉,运河史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王玉朋所著的《明清山东运河区域社会生态变迁研究》,日前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该书总计33万余字,共分五章。全书围绕明清时期大运河的开挖、维持以及与运河区域社会互动博弈这一核心问题展开研究,将视线从此前学界关注的城镇转到更广阔的运河腹地州县,着重从水环境变迁、农业水利发展、地域社会结构演变三个维度探讨大运河影响之下的山东运河区域社会生态变迁问题。

明清时期,大运河流经的聊城,外来客商、货物云集,商贸繁荣,崇商务商风气浓厚。王玉朋研究发现,明清时期,聊城地区粮食作物以小麦、高粱、黄豆为主,经济作物以棉花、枣、梨等为主。至晚清时期,运河河畔的东关街是聊城的商贸中心,仅胶枣一项,年均交易量就达200余万公斤。此外,由于土地盐碱化严重,聊城地区百姓因地制宜,利用广布的盐碱土,大力发展煎碱熬硝业。他还统计出明代聊城县进士28人、举人118人,清代进士52人、举人181人,并对地方精英的各类活动加以研究。

当前,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重大战略正在如火如荼地推进。该书以山东运河及区域社会为研究对象,有助于丰富当前的大运河文化带研究,有助于讲述生动的山东运河故事,也可为运河旅游、运河文化遗产保护等提供参考。此外,本书对于山东运河文化挖掘、保护和利用,对于打造齐鲁文化高地、推广“鲁风运河”文化品牌都具有重要意义。

2023-09-21 2 2 聊城晚报 content_39419.html 1 《明清山东运河区域社会生态变迁研究》出版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