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施安装如何,维护情况怎样,记者走访我市多个小区发现——
健身器材安装使用“有喜有忧”
文/图 本报记者 张承斌
漫步机、扭腰器、旋转器、双杠……说起这些健身器材,广大市民都不陌生,它们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但是,小区的健身器材从何而来?为什么有的小区没有安装健身器材?小区安装健身器材有何法律规定?平时维护保养谁来负责?对于这些问题,您了解吗?
10月7日,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进行了深入调查。
现状: 小区健身器材安装使用情况各有不同
10月7日,记者对我市多个小区的健身器材安装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
“我们小区健身器材种类挺多的,平时我也经常过来锻炼身体,感觉非常好。”在开发区东城街道东苑小区,小区居民王女士告诉记者。记者注意到,该小区健身广场上不仅有漫步机、旋转器、蹬腿器等各种常见健身器材,还有两张乒乓球桌,这些健身器材看上去较新、状况良好。
在东城街道西苑小区,记者看到,小区健身器材种类也不少,都可以正常使用。唯一不足的是,所处位置距离小区快递点较近,取快递人数较多时会给居民健身带来些许不便。
记者随后来到东城街道天安新村小区,只见健身器材位于该小区中央,占地面积较大,器材种类较多,器材也较新。美中不足的是,中间的一张乒乓球桌桌面不知为何被砸出一个大洞,严重影响正常使用。
在东城街道滨河花园南区,不少小区居民正在使用健身器材锻炼身体。记者发现,该小区健身器材新旧不一、分布地点较多,整体数量也不少。不过,一些使用年限较长的健身器材腐蚀和破损现象较为严重,有的整体结构变得松散,使用时会发出异响,有的缺失重要零件,影响了正常使用。
东昌府区柳园街道柳园新村徐逯王小区的居民,对健身器材的感觉是“既远又近”,虽然小区也安装了健身器材,但位置紧靠小区围墙,较为偏僻,而且周围停满了车辆,影响居民使用。
“我们小区没有健身器材,之前社区也想给安装,但是因为小区地方太狭窄,找不到场地,最后没装成。”采访中,东昌府区柳园街道河畔新都小区物业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该小区也是记者探访过程中发现的唯一一个没有安装健身器材的小区。记者注意到,该小区公共区域面积较小,且很多地方都被画上了停车位,就连楼前也停满了车辆。
政策: 小区健身器材安装有依据
采访中,记者在不少小区的健身器材上都看到了“聊城市教育和体育局开发区分局捐赠”“中国体育彩票捐赠”等字样。
“这些健身器材都是有关部门给配备的,当时社区专门做了统计。”天安新村小区物业负责人告诉记者,除了乒乓球桌为小区自配外,小区其他健身器材都是聊城市教育和体育局开发区分局捐赠的,物业主要负责器材的日常维护。记者发现,“政府部门捐赠器材,小区物业负责维护”是目前我市居民小区健身器材安装和管理的主要方式。
那么,小区安装健身器材有什么法律法规依据?据了解,《全民健身条例》规定:按照国家有关彩票公益金的分配政策,由体育主管部门分配使用的彩票公益金,应当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用于全民健身事业。居民住宅区的设计应当安排健身活动场地。公园、绿地、广场等公共场所和居民住宅区的管理单位,应当对该公共场所和居民住宅区配置的全民健身器材明确管理和维护责任人。
此外,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46号)规定:各地要将体育设施用地纳入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用地计划,合理安排用地需求。新建居住区和社区要按相关标准规范配套群众健身相关设施,按室内人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1平方米或室外人均用地不低于0.3平方米执行,并与住宅区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投入使用。凡老城区与已建成居住区无群众健身设施的,或现有设施没有达到规划建设指标要求的,要通过改造等多种方式予以完善。
呼吁: 小区健身器材需用心维护
健身器材年久失修、锈迹斑斑、“缺胳膊少腿”,甚至成为晾晒衣物的工具——在记者调查过程中,这些问题并不鲜见。
“平时我们的保安会对健身广场进行巡视,发现健身器材使用方法不当甚至恶意破坏行为会及时制止,但是有的孩子比较调皮,可能当时很听话,保安一走就又有破坏行为。”天安新村小区物业负责人告诉记者,小区的乒乓球桌就是一些孩子在上面乱蹦乱跳而损坏的。他认为,虽然健身器材的管理维护平时由物业负责,但仅靠物业自身是很难做好的,需要广大业主共同配合,业主不仅要正确使用健身器材,发现有破坏行为还要及时制止。这种观点体现了广大物业公司的共同心声。
那么,小区健身器材一般使用年限是多长呢?据了解,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室外健身器材的安全通用要求》(GB19272-2011),室外健身器材的使用年限为8年。根据《室外健身器材配建管理办法》第二十三条规定,超过国家标准规定的安全使用寿命期的器材应予以报废,由器材接收方拆除;拆除后,应在原址或择址配建同等数量的器材。依据《关于加强公共场所全民健身器材配建管理工作的意见》,达到安全使用寿命但功能完好、不影响正常使用的器材,可在保证安全使用的前提下,经过必要的安全检测程序后适当延长使用年限;在延长使用期内,器材接收方、供应商和当地体育主管部门应加强日常巡查,确保器材使用安全。
由此可见,只要做到正确使用和维护保养,小区健身器材使用8年是没问题的,而超过这个年限,就要根据器材本身质量状况决定继续使用还是拆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