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起搏器”助帕金森病患者重获新生
□ 鞠圣娇
从开始的行走缓慢,到不吃药就无法正常生活,这五六年,市民张玉生(化名)被帕金森病困住了。
张玉生在了解到聊城市人民医院脑科医院(以下简称“脑科医院”)功能神经外科团队可以通过脑深部电刺激术(DBS)控制帕金森病后,他决定接受手术。术后,张玉生行动迟缓的症状明显减轻,“能够自如行走的感觉真好!”10月9日,张玉生到医院复查,他满意地说。
脑深部电刺激术俗称脑起搏器植入术,是神经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除了治疗帕金森病外,该手术还可以用于治疗肌张力障碍、梅杰综合征、特发性震颤等,区别在于电极植入的位置、深度不同。手术中,在黄豆大小的神经核团中找到最恰当的位置,是对医生的考验。
今年8月下旬,张玉生经朋友介绍来到脑科医院。该院功能神经外科医师刘怀新详细了解了张玉生的病情,判断他符合脑深部电刺激术的手术指征,并为他制定了手术方案。手术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由该院功能神经外科主任耿凤阳主刀。
手术中,耿凤阳带领团队医师,先在张玉生的头骨上打了两个一角硬币大小的孔,在术中电生理监测下,将两根直径约1.3mm的电极分别植入设计好的大脑核团靶点。随后,医师将神经刺激器开机,刺激器发射出微弱的电流脉冲,刺激特定脑功能区的神经环路,纠正或减缓患者的异常神经症状。在这个阶段的手术中,患者需要保持清醒,因为医师需要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来判断手术效果。
在手术第二阶段,医师将一个火柴盒大小、为微电极供电及提供刺激方案的神经刺激器,经皮下隧道埋入患者的右侧锁骨下方,方便日后通过无线充电。等微电极正式开机后,医师就可以进行远程操控,随时检测、调整参数,控制患者症状。
“这个手术的目的是重建神经传导环路这个‘道路’,让多巴胺这个维持神经功能正常的神经递质能够按正常秩序通过‘道路’。”脑科医院副院长张士刚解释了手术原理。与原来治疗帕金森病的立体定向脑内核团毁损术相比,脑深部电刺激术具有微创、可逆等优势。
手术成功只是第一步。术后的程控调整、康复治疗、心理康复、随访同样重要。“我们要负责的不仅是调整程控仪的参数,还有综合性治疗方案,包括药物、康复等。”刘怀新说,他作为调整患者程控仪参数的医生,有时会在凌晨接到患者的求助电话,他会帮患者调整参数,解决患者睡觉时无法翻身的问题。
“只要有一点儿办法,我就想尝试。因为帕金森病带来的力不从心的感觉让人太难受了。”张玉生说,有的病友看到他的治疗效果,产生了强烈的手术愿望,多次到医院进行术前检查,等待条件满足后再进行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