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南镇中学打篮球
口述:米玉荣
整理:刘晓东
1957年秋,我考入当时的高唐县南镇中学,成为一名中学生。
那时的南镇中学非常破烂,只有几排低矮的教室和宿舍,树都没有几棵,偌大的院子显得空荡荡的。学校分为一级部和二级部,两个级部各有180名学生,分为4个班。我被分在二级部的3班,一共有45名学生,班主任是一位张姓男老师。入学一周后,我被选为班级团支部书记,班长是一位叫朱清德的男生。在三年的时间里,我们两个相互配合,带领全班多次获得学校的奖励。
1958年,学校在镇上租赁了40亩田地,分给各班管理,我们班分得2.4亩。开始的时候是上午学习,下午劳动。后来为了实现将田地全部深翻一米的目标,学校停了一段时间课。我和朱清德带头干活,即使手磨破了也没有休息。仅用了5天时间,我们班便在全校第一个完成任务,并且通过了验收组的验收。为此,学校还专门给我们班颁发了一面红旗,号召全校师生向我们班学习。
由于在学习和劳动等方面表现良好,不久后,我被学校任命为校团委副书记。当时的团委书记叫左宝发,是县里直接下派的干部。在他的领导下,学校各项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特别是在支援赵寨子乡群众农田建设的过程中,团员们不怕苦不怕累,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受到当地群众的称赞。
在这期间,学校接到上级通知,要大搞体育运动,培养运动健将。学校在全校范围内挑选出45名学生,组建了健将班,进行重点培养。我被选中并分在了篮球队,司职后卫,同时担任篮球队队长,教练员是贾长贵老师。从小到大,我就没有摸过篮球,更别说打篮球比赛了。刚开始的时候,觉得就是一个小小的圆球,还不好打吗?可是真正进行训练的时候,才知道这个小球是真难打。本想拍着球往前走,它就是不听话,不是砸到脚就是跑到旁边去,可以说是状况百出。我曾经想停止训练,可是看到队友们都在认真打球,我就有了不服输的劲头,别人行,为什么我不行?于是我暗自加劲,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剩余的时间都在练球。很快我就初步掌握了一定的技巧,与队友的配合也越来越默契。每天我们都训练到天黑看不清篮筐才结束,一个个累得腰要断了似的。我们没有一个人叫苦,打好球,为学校争取荣誉是我们最大的信念。这期间,贾长贵老师没少付出汗水,每天都在操场上带着我们训练。那时的操场光秃秃的,两根木头钉上篮板就是篮球架,连个篮网都没有,只有两个黑乎乎的铁圈。地面是土质的,坑坑洼洼,稍不小心就会崴脚。我们没有球衣球鞋,就穿着布鞋和平常的衣服练习打球。那几年,母亲没少给我做布鞋,说我穿鞋就像在“吃”鞋,几天就会破一个洞。
那时候的伙食非常差,根本没有什么营养品可吃。每顿饭只有一个黄中带黑的窝头,和一碗能看清碗底的清汤。学校给学生的粮食定量是每人每月28斤,后来见我们这些参加训练的人实在是吃不饱饭,就增加到32斤。上级拨到学校的谷子是带壳的,每天都得有一个班级的学生专门去磨谷子,否则整个学校的师生就没有饭吃。用这种面做出的窝头往往带着很多壳,吃起来口感差,吃下去有时还会生病。在一次训练中我突然胃疼,最后疼得躺在地上打滚,把队友和教练吓坏了。学校没有医务室,离医院又太远,他们只得把我扶到宿舍休息,并烧了一些开水让我喝。过了很长时间,我吐出了一些带着壳的窝头,这才逐渐舒服了。我觉得没事后,又回到操场上,和队友们一起训练。
经过40多天没日没夜的训练,我们终于迎来了高唐县篮球比赛。当时共有5支队伍参加女子篮球比赛,除了高唐一中、旧城师范、南镇中学的队伍外,还有两支乡镇篮球队参加。在比赛中,我们充分发扬敢打敢拼的作风,连胜对手,最后与高唐一中队进行决赛。决赛那天,操场上围满了人,南镇中学的很多老师和同学专门来为我们加油助威。高唐一中篮球队队员身体素质整体要好于我们,配合得也更加默契,一开场就连连得分,两队比分很快就拉开了距离。我们在贾长贵老师的指导下,不急不躁,稳扎稳打,慢慢地将比分追了上去。特别是李瑞芬同学,时不时就会投中一个三分球,引得全场不断响起掌声和叫好声。经过激烈角逐,我们最终以28:27的比分战胜了高唐一中队,获得冠军。我们紧紧拥抱在一起,为这个来之不易的冠军欢呼,觉得这么多天流的汗水和泪水是值得的。在之后的两年里,我们这支篮球队连续三次获得高唐县女子篮球比赛冠军。1960年6月18日,我们第三次获得冠军后,全体队员和教练员拍了一张合影,我将这张珍贵的照片留存至今。
(图片由刘晓东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