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学农往事
□ 阴元昆
近日偶读鲁迅先生的小说《社戏》,想起学生时代学农的一些往事。说起来,那已经是半个多世纪以前的事了——
1969年底,我12岁,到聊城三中上初中。那时候要求“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即不但学文,也要学工、学农、学军”,学农成为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我们的课程里,有一门课叫《农业基础知识》,讲的就是土、肥、水、种、密、保、工、管“农业八字宪法”。
1970年初,我们班在李老师的带领下,来到城西北八九里处的墩台王村,开展为期一个月的学农活动。这时,我已经当上了小组长,我们小组被安排住在村西头王化功老人家里。我们在屋里铺上麦秸,打地铺睡觉。晚上,我打着手电筒,在被窝里写日记。
谁知过了几天,李老师对我说:“你们组住在王化功老人家,王化功是贫农,可是你们没有组织召开忆苦思甜会。”我立即和王化功老人进行沟通。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全班同学集合在王化功老人的院子里,听他作了一场忆苦思甜报告。
有一天,我感冒了,发起高烧,只好让人骑车把我送回家。退烧之后,我又赶快回到了村里。通过参加劳动,我们学会了一些庄稼活,认识了不少农作物,也和村民建立了深厚感情。我和农村青年小王结成了“一帮一,一对红”。学农结束离村那天,小王含着眼泪,依依不舍地送我走了很远,我俩还彼此赠送了毛主席像章。
后来,我们还到城北的董桥村收割大白菜。吃饭的时候,村民挑来了两桶鸡蛋汤,上边浇了一层黑乎乎的老棉油,喝起来香极了。
1972年,学校在城西北运河岸边办起了农场。这时候,我已经升到高中。此后,往农场运肥、到农场参加劳动,成为学农的一项重要内容。每当夜幕降临,我们就会拉着从各处借来的地排车,到校园后边的猪圈里装肥,然后由一个同学扶把,两个同学在旁边推车,飞快地跑出校园。一辆辆运肥车,在黑夜里你追我赶,穿过一个又一个村庄。大家汗流浃背,却没有一个人喊苦叫累。在黑夜里跑了十几里路,我们终于把肥运到农场的地里。这时,夜已深。我们头顶满天繁星,拉着空车回来,再回到各自家里。
在农场,大家学会了唱《金瓶似的小山》《我爱祖国的蓝天》等歌曲。记得有一次吃的是烩馒头,吃完一碗后,司务长又给每个人盛了一碗,我们都很感激。
那年秋天的一个晚上,学校安排我和另外两名同学一起在操场上看场。那时,操场旁边种了很多豆子。我们都是调皮鬼,嘴馋了,就让一个同学从家里拿来一把铁壶。夜深了,我们在夜幕的掩护下,匍匐前进,爬到操场边的地里,摘一些毛豆回来,然后,点着火在铁壶里煮熟。我们吃着香喷喷的毛豆,觉得比山珍海味还好吃。我们模仿鲁迅《社戏》里的内容,一问一答:“豆可中吃呢?”“很好!”
时光飞逝,岁月已成历史。如今,学校已经不再学农了。但是,我仍觉得还是应该鼓励学生在学好文化课的同时,到农村去体验生活,了解农民的艰辛,在广阔天地里经风雨、见世面,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将来成为国之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