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馄饨里的爱
□ 刘爱新
最近在2022年第19期《读者》上看到一篇文章《馄饨妈妈》。文中女主人公不幸的遭遇、无私的爱心对我的心灵触动很大,还没读到一半,我就潸然泪下。
文中描写了一位丧夫丧子的女科研人员,为了弥补儿子生前没能得到很好照顾的遗憾,使用家属区一处废弃的铁皮房,摆了个馄饨摊,让周边的孩子免费吃她包的馄饨,孩子们亲切地叫她“馄饨妈妈”。
馄饨妈妈是个留美化学博士,为了祖国建设的需要,在20世纪80年代与同样是留美博士的丈夫毅然回国。可是,厄运却接二连三地降临到她的头上:先是丈夫在一次科研事故中不幸殉职,后是第二年儿子在和小朋友玩耍时又意外溺水身亡。后来,馄饨妈妈决定用免费让其他孩子吃馄饨的方式来纪念自己的儿子。
文中两个下跪的细节让人动容:一次是人们怀疑她的动机,是不是想借机向当时和其儿子一起玩耍的孩子复仇。于是抱着保护自家孩子心态的妈妈们设法阻止孩子去吃馄饨;更有甚者,孩子们开始给馄饨妈妈捣乱,用弹弓打碎铁皮房子的玻璃窗、往馄饨锅里撒尿……
后来,误会消除。一个因捣乱被父亲打得遍体鳞伤的孩子在妈妈的带领下向馄饨妈妈下跪道歉,馄饨妈妈哭了,闻讯而来的妈妈们哭了,看文章的我也哭了。
第二次是在铁皮房被拆迁时,一群吃她馄饨长大的孩子与开发商对峙。为了避免事态扩大,影响孩子们的前途,馄饨妈妈给大伙跪下,请求他们离开。馄饨妈妈哭了,孩子们哭了,我也哭了。
像这样感人的情节还有好多,比如在馄饨妈妈去世时,因为正值疫情防控时期,很多人不能到场,于是他们用一种独特的方式悼念馄饨妈妈:“让人感动的是,我们一路驶过的每栋大楼、每一盏亮着灯的窗口,都有穿着白大褂的人在向我们挥手,贴在玻璃上的各种纸用马克笔写满了送别的话,诉说着他们的离别之情——这是疫情防控期间坚守在工作岗位上的科技工作者,在用他们的方式送别馄饨妈妈。”
我想,如果没有疫情,如果馄饨妈妈的事迹广为人知,为她送行的场景会怎么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