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广播战线上的一面旗帜

1960年6月,闫凤娥(左一)参加全国文教战线群英会,与同行留影。

□ 耿仁国

闫凤娥,1942年出生,1958年任原寿张县(1958年底阳谷县并入寿张县,1961年阳谷县又恢复建制。1964年寿张县撤销,其金堤河以北部分划入阳谷县,以南划归河南省管辖的范县)十五里园人民公社广播站播音员,成绩显著,被评为劳动模范。1960年6月1日至11日,她光荣地参加了全国教育和文化、卫生、体育、新闻方面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和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全国文教战线群英会)。

1958年,寿张县十五里园人民公社建立广播站时,闫凤娥才从生产队调到公社。当时,她对广播业务一窍不通,公社党委鼓励她好好学习,并为她提供帮助。党委秘书帮助她筹备建站工作,县广播站和邮电所的同志教给她架线、安喇叭的技术,她很受感动,下定决心要把公社广播站建好。架线时,她也学着爬线杆子。不会用广播设备,就到县广播站学习。开始播音时,她心里有些发慌。普通话说不好,她就查找字典上的拼音,对着镜子看口形、练发音,经过一段时间的苦学苦练,她终于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

群众要求收听广播,党委也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听广播受教育。闫凤娥依靠党委发动群众,解决了架设广播线路问题。她用经过改装的普通五灯收音机做广播机,建起了公社广播站,并在九个大队建设了放大站,广播喇叭由一百九十只发展到七百只,实现了队队通广播。她一个人担负着机务、线路、编辑、播音等全部工作,千方百计利用广播促进生产,十五里园人民公社广播站和该社两个大队放大站,始终是全县的“红旗站”。

那个年代,主要是靠每个公社和乡村安装的有线小喇叭播报新闻、宣传党的政策。为了把每天下午六点半到七点的广播播好,闫凤娥需要提前搜集新闻、编辑内容。公社经常会开广播大会,需要提前把会场布置好,有时候开完会到了半夜,还要及时把所用的喇叭、设备收拾好,这一切,都由闫凤娥完成。

除了在广播站广播,兴修水利、挖河渠时,闫凤娥就用排子车拉着100多公斤重的广播机器、话筒、电瓶等到现场宣传党的政策,讲修河渠的好处。电瓶里的电用完了,她就骑着自行车带着20多公斤重的电池去县里充电。她还经常到田间地头,给大家读报纸讲新闻。当时生活和工作的条件都很艰苦,但闫凤娥从来都是不怕苦不怕累。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不间断的学习中,闫凤娥主管的寿张县十五里园人民公社广播站被评为山东省优秀广播站,在全国颇有名气。她的广播还受到当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著名播音员夏青的好评:“你广播得很好,我也经常听你的广播。”

闫凤娥的工作岗位很平凡,但她经过不懈努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1960年2月,闫凤娥接到通知去县里开会,她才知道自己被评上县劳模,紧接着就是地区劳模、省劳模,当年5月,她被评为全国劳模,6月初光荣地出席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的全国文教战线群英会。

“党和人民没有忘记我,每年过年的时候,省里、市里的领导都会来看我,还带来慰问金、慰问品。政府心里有咱,咱也要回报社会。”闫凤娥说。如今,她虽然已经80多岁了,但仍然热心社区事务,奉献着光和热。

(图片由刘怀宇提供)

2023-10-26 2 2 聊城晚报 content_40507.html 1 广播战线上的一面旗帜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