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夜,他和同事在埃及吃饺子
本报记者 刘亚杰
奋斗的青春最美丽。虎年新春至,阖家团圆时,但在海外,仍有一些人远离家乡,坚守在平凡的岗位上,用不停地奋斗书写着时代的赞歌。
1月31日除夕夜,在距离中国直线距离8000多公里的埃及,刘宗军提前定好了闹钟,赶在国内的家人吃饺子之前,拨通了爱人的电话。
“爸爸,爸爸!”通过视频,1岁多的女儿和上一年级的儿子不停地跟刘宗军挥手打着招呼。已经4个月没有回家,女儿对视频里的爸爸甚至已经有些陌生。
刘宗军是中通客车北非市场部的负责人。从2011年开始,拓展海外市场、让高精尖的中国制造走出国门得到更多国家的认可,成为他和同事们的全部工作。
“我和几位同事现在主要负责北非市场的拓展,比如阿尔及利亚、埃及、苏丹、埃塞俄比亚等,这些国家都是我们重点开拓的市场,有时候一待就是几个月。”刘宗军告诉记者,多年的海外工作经历,让他感受最深的是,在去过的国家中,“中国制造”的商品随处可见。随着我国科技实力的不断增强,产品质量的提升让越来越多的外国人认识到,“中国制造”已经今非昔比。越来越多的“中国制造”出现在这些国家人们的生活中,并得到了广泛认可。
刘宗军告诉记者,在和不同国家的客户交流过程中,我国各方面取得的成绩都让他们纷纷竖起大拇指,尤其是我国的疫情防控工作取得的成效,更是让他们感到“不可思议”。
疫情发生之前,刘宗军和同事们平均每年都要往返非洲四五次,一年当中接近一半的时间都要在海外度过;疫情发生之后,出国的次数虽然少了,但在国外滞留的时间越来越长。刘宗军说,今年什么时候能回国,他自己也说不好。“在外的奔波和想家可能是最难克服的吧。”刘宗军告诉记者,10年的时间,他们光在空中飞行的时间就超过了500个小时,家人和孩子也是自己内心最脆弱的防线。
“不过还好,忙起来就不想这么多了。”刘宗军说,其实在海外还有很多像他们一样岗位平凡、远离家乡,却一直在默默坚守的中国人,而“中国制造”能够为越来越多的国家提供服务,他内心的自豪感十足。
和家人视频完,刘宗军和同事特意找了一家当地的中餐馆,点了饺子和啤酒,庆祝虎年春节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