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季羡林捐资助学记

季羡林在题词(资料图)

□ 吕守贤

我的老家坐落于马颊河河畔一个偏远的村庄,从老家往西北不到十公里,就是国学大师季羡林的老家官庄村。所以说,我跟季先生是地地道道的老乡,都是现在的临清市(原清平县)康庄镇人。

季羡林出生于康庄镇官庄村,虽然仅仅是童年时期在故乡生活了六年,但先生一生心系故土,遵照其生前遗愿,其后人于2010年清明把先生的骨灰送回官庄村并安葬。至此,先生终于叶落归根,魂归故里。

季羡林曾在文章中称自己是“土包子”,这自然是先生的自谑。有人称他为布衣学者、布衣教授,倒是既文雅又名副其实的。回望季羡林的一生,他虽然是享有盛誉的北大教授,但其在大半生的时间里经济上并不富裕,“如果没有稿费的补贴,一家人的生活还是非常困难的”。

在穿着上,一提到季羡林,人们就会想起一套中山装,一双圆口黑布鞋,这已成为先生的招牌形象。也因为此,以至于有一年北京大学一名入学新生以为时任副校长的季羡林是校工,请他给自己看行李。在饮食方面,先生平常一日三餐吃的是再普通不过的家常饭菜。在大城市生活了几十年的他,始终钟爱幼时家乡的饮食——绿豆小米粥,这成为他餐桌上几十年不变的美食。先生家中的陈设,也可用两个字来形容,那就是“陈旧”。

日常生活中,季羡林不光自己简朴,而且要求家人勤俭持家,杜绝浪费。他的儿子季承说:“爸爸容不得丝毫浪费,房间里亮着电灯,只要没人看书,他就会把它关掉;在自来水前洗东西,时间一长,他就要呵斥。所以后来我和姐姐帮他洗衣服,干脆拿回自己的住处,洗好了下次再带来。”

然而,在捐资助学方面,季羡林先生则大方得像完全换了一个人。不过,季羡林一生倾力捐资助学的详细情况,笔者无法彻底说清楚,姑且就在这里做一个概述:

1994年,季羡林获得北京大学特别贡献奖,奖金两万元。当时他的老伴彭德华生病住院已经数月,正是急需用钱的时候,先生仍然拿出奖金的一半捐给故乡的官庄小学,设立了季羡林教育奖励基金。后来他还在给临清市和官庄村有关同志的信中表示,“我是个穷教授,没有多少钱”,但是“你们如果认为有必要,基金数目我还可以再增加。只要我们村的小学教育真能上去,则吾愿足矣”。2007年7月,他为家乡临清康庄希望小学的建设捐资25万元。2021年1月,康庄希望小学更名为临清羡林小学,旨在提升学校品牌内涵的同时,铭记先生作出的贡献,更好地传承先生爱祖国、爱家乡的崇高精神。

2001年7月,季羡林将珍藏的图书、手稿、字画等藏品捐献给北京大学图书馆,其中仅古字画就400多幅。先生收藏的都是齐白石等艺术大师的作品,甚至有苏东坡的《御书颂》,价值不可估量。

2001年10月,季羡林回到母校济南一中,与校友欧阳中石、董凤基共同捐资50万元,设立了春晖奖学金。

2003年12月,季羡林将自己“爬格子”积攒的15万美元捐给清华大学,设立了“清华大学季羡林文化促进基金”,以支持母校的文化素质教育,促进培养符合时代需要的中西融会、古今贯通、文理渗透的高素质人才。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季羡林第一时间向灾区捐资20万元,用以帮助修缮校舍。当年6月,先生将积攒数年的百万元稿费捐赠给北大,设立了“北京大学季羡林奖助学基金”,以奖励优秀学生和帮助贫困大学生。

“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学问铸成大地的风景,他把心汇入传统,把心留在东方。”这是央视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中对季羡林先生的评价。

当代散文家、季羡林国际文化研究院院长卞毓方在《天意从来高难问:晚年季羡林》一书中写道:穷小子当上大学教授,乌鸦脱胎变成凤凰,但他依然有一股“寒酸气”。然而,就是这样一位被不少人看起来实在有些寒酸、小气的老人,几十年来却一而再、再而三地捐助教育事业,出手阔气、慷慨大方。季羡林已经把能捐的都捐了,包括价值不菲的字画,包括应该留给子女的遗产。

每当夜深人静,深思这“阔气”与“小气”的巨大反差,它常常会直击我的灵魂,让我越发对这位历经沧桑而终生赤诚爱国的老人肃然起敬。

(图片由作者提供)

2023-12-04 2 2 聊城晚报 content_42330.html 1 季羡林捐资助学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