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眼睛识别滥竽充数的“专家”

□ 鞠圣娇

近日,笔者听了一场健康急救方面的讲座,起初,主讲人努力地科普,后来引入了相关设备,告知大家现场购买可享优惠,场面一度陷入尴尬。

单位邀请讲师给员工培训,学校邀请教育专家给家长讲课,社区邀请医疗专家提高居民防病治病能力……无论在工作还是在生活中,都少不了专家讲座。请专家讲课,本质是为了提高听众在某方面的能力,出发点是好的,但听众是否真正获益,专家的水平很重要。有些假专家的讲座,不如不办。

有的讲座一两个小时,有的持续几天,时间越短,对主讲人的要求越高。但有些专家,空有一些头衔,肚子里却没有多少墨水,给人一种隔靴搔痒的感觉;有的专家不专注业务,专门钻研受众心理,讲课时看似金句百出,但含金量并不高;还有的专家把讲座当成敛财工具,目的是售卖产品。听这些专家的讲座,不仅是浪费时间,还有可能造成错误认知。

让讲座真正发挥作用,主办方是关键因素。主办方要根据受众范围确定主题、邀请专家,与专家沟通清楚讲座内容。由专家发挥而不加以限制,这不是对专家的信任,而是对听众的不负责任。比如,专家开展营养教育,应该考虑可操作性和听众的经济收入,才能有所效果。

更重要的是,主办方得擦亮眼睛,了解清楚专家的来历,不能仅凭专家本人提供的头衔就匆忙确定人选,也不能仅听专家说的几句话就认定对方有能力。一定要邀请有真本事的专家,避免被所谓的专家当成敛财的推手。

随着信息获取渠道的增加,听众对专家说的话有了一定的分辨能力。一旦假专家的面纱被揭开,被听众嗤之以鼻的不仅是专家本人,主办方也会失去听众的信任。

那些在一线真抓实干、有口皆碑的专家,可能没有那么多头衔,却能让众人信服,主办方要多请这样的专家。

2023-12-13 2 2 聊城晚报 content_42874.html 1 擦亮眼睛识别滥竽充数的“专家”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