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聊城晚报》助这九代人圆了寻祖梦

◀2010年9月16日出版的《聊城晚报》

▲刘洪山在阅读《聊城晚报》

□ 刘洪山

临沂市兰山区刘氏,他们的开基祖是挑着两个箩筐离开祖籍东昌府,辗转到了当时沂州府兰山县半程镇后大郝村的,现已传续九代。几代人都渴望能在聊城找到族系,认祖归宗,但一直不知从哪里寻起。寻祖梦长期难圆,遂成一大憾事。

2010年9月16日《聊城晚报》刊登了记者赵景立采写我重修族谱的稿件——《古稀老人自修刘姓家族谱》。报纸跨出市界传到在泰安新泰工作、家在临沂的刘茂山手里,他如获珍宝,把这一情况迅速传达给退休在家的老父亲和族人。

看到这份报纸,族人感到认祖有了希望。刘茂山驱车专程来聊,先到报社找到记者,又跟随记者找到我家。

我向他介绍了家族情况:始祖镇国将军刘通,元末从明王朱元璋反元。朱元璋称帝后,刘通随大将军徐达北征,平定北方后,落籍东昌府平山卫。刘通子孙八代世袭平山卫指挥同知,曾出任后军都督府都督、大同总兵、山西都指挥使等高级将领,现已传至二十四代,能系统接续下来的族人,分布在两县十一村……我边说边与他查阅我重新修订的《重修东郡刘氏族谱》(东郡系东昌府古称)和全家族世系竖谱长卷。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裁平山卫,刘氏家族开始衰落。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修谱时,因许多族人“住址无考”而失续,说明在此之前已有很多族人外迁。其中长支、二支居住较集中,外迁少;但三支居住分散,如古城南门里、米市街、清孝街、北关等地,外迁多。在宣统二年(1910年)续谱时大都失续,只有东阿苑庄、城关郑楼能接续。苑庄是十二世祖霆芳、霆桂在乾隆四十六年修谱之前从东昌府迁去的,其近支霆豹则住址无考。

刘茂山说他们先祖不识字,传下来的名字叫刘报,是两个字的名字还是三个字掉了一字,也不确定。为进一步证实我们的关系,我们去侯营会见保存老族谱的族长刘玉文、刘庆芝等。刘玉文判断“那应是三支迁去的”。我们分析,临沂刘氏至今传至九代,一般三十年一代,约二百七十年,也应是在乾隆四十六年修谱之前迁走的,正与迁东阿苑庄的时间相吻合,如果刘报是刘霆豹,应属东昌家族第十二代。

刘茂山带着疑问回到家,又查阅老家谱,原家谱就是写的刘豹,他立即来信告知我这一情况。我在刘氏家族三年一度的大聚会上介绍了这一情况,大家都表示欢迎刘茂山前来认祖。我立即将这一信息告诉了刘茂山。

刘茂山回到临沂老家向家族老人作了汇报,几天后刘茂山领着78岁的父亲刘福龙和家族代表8人来聊,我们在侯营接待,10余人作陪,同时请来了家在刘庄的东昌刘氏家族辈分最高的刘金柱。双方向大家重述了各自家族的经历,临沂来的族人经讨论一致认定就是这里三支迁走的,先祖就是刘霆豹。东昌刘氏家族从十六世至二十四世九代同堂欢聚一堂,畅叙亲情。我们家族感谢《聊城晚报》,刘茂山夫妇专程到报社向记者深切致谢。

我将临沂的族谱资料按我们的族谱格式增入《重修东郡刘氏族谱》的竖谱和横谱电子版,重新打印了几册分发并保存。

(图片由作者提供)

2023-12-15 2 2 聊城晚报 content_42984.html 1 《聊城晚报》助这九代人圆了寻祖梦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