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岁月流淌过的新华广场

□ 李晶

我母亲那一辈人都把新华广场称为新市场,我不知道和它相对的老市场在哪里。1979年,我在位于古楼南向东100米的状元街上的聊城实验小学读书,开始住在学校附近郁光街上的大舅奶奶家,1981年我上四年级时,寄宿在马宅街东头靠近城墙的大姑家。不管住在谁家,新华广场都是我绕不过去的地方。

我对新华广场很熟悉。在大舅奶奶家住时,她常常给我三五分钱,让我出门沿着状元街向东到位于新华广场南侧的豆腐坊里去买豆腐渣,回来放上葱花和盐,在油里一炒就是难得的美味。豆腐坊是一溜几间的平房,隔着门窗都能感到里面整天热腾腾湿漉漉的。与豆腐坊一街之隔的是红砖砌成的高大厂房,据说叫通用机械厂(1984年更名为锻压机械厂)。新华广场东边就是著名的新华剧院,大舅奶奶带着我在里面看过电影,也看过戏,那也是我小时候见过的真正的剧院——有大房子,有一排一排从舞台向门口逐渐升高的连椅——在此之前,我在农村看的都是露天电影。剧院门口的彩色大海报最是吸引人的眼球,是广场上最鲜艳的色彩。广场东北角有一条路向北通向楼东大街,路两边都是商店,卖什么的都有。印象最深的是路东的百货商场和一个菜市场,因为在百货商场里,经常有农村相亲成功的男子带着未来的新媳妇来买订亲的布料和鞋子。那时候,一般是扯能做两身衣服的布料,再加一双鞋子。看到从里面喜气洋洋出来的年轻人,我就知道又有人要当新郎官了。菜市场大门北边,有个小门,那里面住着我的一个姓臧的同学。我也去空荡荡的菜市场里面买过稀罕的西红柿,不过那次买的西红柿不是红色的,而是青色的。在大姑家住时,每天上学放学我都要从这条路穿过,也从新华广场呈对角线穿过。广场正北就是一个高高的大舞台,平时少有人上去,不过只要一开会,那里就是最热闹的。

广场很大,路面是土,土里有很多碎砖,用我们的话来说,就是砖头核(hú)子。这样的路面有点像现在的渣土铺成的,据说这里曾经是个体育场。平时广场里人也不多,但遇到大集时就不一样了。每逢大集,粮食、蔬菜、鸡蛋、笤帚、簸箕、铁锹、耙子……卖什么的都有,人们热热闹闹,拥拥挤挤,欢聚一堂,红火得很。中午放学时,小孩子们旋风一般从各个摊位前蜿蜒刮过,开心得不行。

当然,对我们来说,最开心的是过“六一”儿童节,因为那一天我们要到广场北面坐北朝南的那个大舞台上演节目。

有一天我们穿着白褂子、蓝裤子,排着整齐的队伍去新华广场表演节目。上台表演的同学画着黑眉毛、涂着红脸蛋、染着红嘴唇,有的还在眉心点上一个大红点。我们都觉得他们很好看,羡慕地看着他们,他们就挺着小胸脯,一个个就像骄傲的小公鸡和小孔雀。

观众在台下以班为单位,整整齐齐地坐好了;演员在台侧,也小心脏扑通扑通乱跳着准备好了。音乐一响,便是你方唱罢我登场。不管什么节目,我们都喜欢,演员上场的时候我们使劲鼓掌,演完之后我们更是使劲鼓掌,把手都拍红了。

童年的记忆里,最闪亮的就是那些在新华舞台演节目看节目的日子。

那次在新华广场上过的儿童节,也是我人生中第一个真正意义的儿童节,只不过那天大姑让我穿着她新买的黑皮鞋过节,等我回家时发现鞋子踢在广场上的砖头核子上,鞋尖的皮子破了一块。大姑很心疼,问我,你脚上长牙了吧!

多年过去了,现在再回古城,已经找不到原来的新市场了。那里有公园、有别墅、有店铺,而且路面平整、绿树鲜花环绕,已经没有了我小时候新华广场的模样。坐在舒适的四合院民宿里读书、品茶、观鱼、赏花,从20世纪80年代到现在,中间隔了不过40年,却仿佛两个世界。

前几天,有个朋友把在古城拍摄到的秋景照片发给我,我赫然发现鲜艳红叶的后面,竟然就是当年红砖砌成的锻压机械厂的高大厂房。它竟然还在!我激动地站起来,有些泪目了,因为四十年前的旧时光呼啦啦涌现在我眼前了。

2023-12-15 2 2 聊城晚报 content_42985.html 1 岁月流淌过的新华广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