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门口村群英会
□ 耿仁国
阳谷县李台镇关门口村位于阳谷县城南15公里、李台镇政府驻地东南2公里处,东与河南省台前县老庄村相连,南与祝家庄接壤,西临李台镇政府驻地李台村,北靠武堤口村,村庄依金堤而建,聚落呈梯形。旧时,由于村内居民关姓居多,村庄正对着《水浒传》中“三打祝家庄”故事中祝家庄的北门口,故称关门口村。1969年,关门口划分成关南(含今关门口一村、关门口二村)和关北(含今关门口三村、关门口四村)两个大队。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祖国大江南北,鲁西大地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各行各业人心思上,展现出良好的精神风貌,关北大队也涌现出大批爱岗敬业、热心为民的先进个人。
1979年,关北大队集体买了一辆12马力(1马力=735.5瓦)小四轮拖拉机,武继臣任拖拉机手,负责驾驶和保养。每天干完农活后他都会检查一遍机器,看螺丝松动了没有、是否缺机油等,并把车擦拭得干干净净,村里谁需要用拖拉机干活,他立刻动身,从没有过一句怨言。
赤脚医生关广亮,由于腿有残疾,初中毕业后,没能继续学业,但他身残志坚,在家坚持自学。他找来医学书籍,钻研基本医学和护理知识,并虚心向老医生请教,终于自学成才,成为一名合格的乡村医生。他拖着残疾的双腿,走遍全村给病人治病。他性格开朗,待人热情,从不摆架子。只要病人家属去找,不管什么时间,他马上跟着走,哪怕是深更半夜、刮风下雨、天寒地冻。他说:“我的职业就是治病救人,早起晚睡、风里来雨里去是常事,要是怕就不能当医生。有人半夜来找,病人一定病得很严重。”
民办教师刘玉波,1963年开始任教,那时他才17岁。他多才多艺,热爱教育事业。他关心学生,把学生视为自己的孩子。1980年冬季的一天,他正在上音乐课,突然发现一名学生脸色苍白、浑身发抖,他二话没说,脱下自己的棉衣披在学生身上,背起学生向大队卫生室跑去。经检查,该名学生确诊为急性脑炎,由于治疗及时,很快脱离了危险。
退伍军人侯兆典,性格开朗,乐于助人。他力大无比,双手能抱起12马力的柴油机,在部队时曾获得济南军区摔跤第三名。外出打堤挖河,大家都乐于和他分在一起。他忠厚老实,性格耿直,爱打抱不平。1980年初冬,他和人结伴去河南安阳拉煤,回来的路上,他看到一个50多岁的中年人拉着一车煤,一瘸一拐走着很吃力,当得知这人是阳谷老乡,腿被摔伤了后,他用绳子把这位拉煤人的车拴到自己的地排车后边,一直帮他拉到家。这位拉煤人非常感动,后来一连几次到关北大队道谢。
1979年春,关北大队在村西南建起一座大砖窑,武目奎任砖窑厂厂长。从窑厂选址,到进料进货、开工建设,到用人摔坯制坯、装窑点火、出窑销售等,每个环节,事无巨细,他都悉心过问,唯恐出现闪失。对待工作,他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到1980年冬,窑厂盈利5000余元,壮大了村集体经济,为改善大队社员生活水平打下了基础。
还有民办教师侯典明,大队红白理事会会长关登芹、成员王新海,第六生产队队长关广长,关北大队会计王新臣等人,也都在各自岗位干出了成绩,被群众选为模范。
1980年11月,关北大队召开了冬季表彰模范大会,大张旗鼓地对村里涌现的模范进行表彰奖励。会后,拍下了这张珍贵的照片,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资料。(图片由侯典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