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语录
□ 闫西龄
我的母亲是农村妇女,没上过学,大字不识一个,但在她头脑中却装满了丰富的知识。许多谚语、俗语她都能随口说出,乡亲称赞她“张口就来”。
我是20世纪40年代出生的。12周岁以前,在鲁西农村大家庭中生活,家中有爷爷奶奶、伯父伯母、堂兄姐弟、我的父母及姐妹,达15口之多,一起吃“大锅饭”。家庭中除年迈的爷爷奶奶不再干活外,父母辈及哥哥姐姐个个勤劳能干,而且很团结,家境虽比较富裕,但处处都非常节俭。家中有小麦,但常年吃粗粮(以玉米面饼子、窝头为主),只有在节日的时候才吃顿大包子。那时,我们几个孩子都站在厨屋里等着吃包子,刚一掀锅,就让灶台上的母亲或伯母赶快给每人盛个包子,爷爷坐在炕头上大声说:“还没有供养就吃!”这时,母亲一面用盘子端着包子去供养,一面说:“先吃后供养,一家人都旺香!”她用这句俗语,既为孩子们先吃作了辩护,又使爷爷得到安慰。这里所谓“供养”,就是双手端着包子到屋外,朝天空拜三下,表示给上天(当地称“天爷爷”)上供,也就是表示恭敬上天,改善生活不忘上天之意。这当然是一种封建迷信,后来便逐渐消失了。
那时的农村不但没有幼儿园,而且连“幼儿园”“学前教育”的概念都没有。孩子们在7岁前,全是自由自在地在家中或村内玩耍。爷爷奶奶很疼爱我们几个孙辈,但常常又嫌我们太烦太乱。尤其是我,好像比一般孩子更活泼,不停地弄这玩那。爷爷常批评说:“没闲时!”并有些生气的样子。面对这样的局面,母亲便劝解说:“有什么办法呢?他们都是孩子!俗话说,‘七岁八岁万人嫌,九岁还要熬半年!’”
母亲要求自己的孩子,特别是女儿们要从小养成勤洗头梳头的好习惯。但她不讲——好像也讲不出有关的大道理,只是用一句俗语来教育说服她们:“勤梳勤捋长成马尾(yi),不梳不挠长成狗毛!”还真管事,母亲就用这么一句话,使女儿们在当时农村缺水没电的艰苦条件下,都将头发梳洗得很好,颇受村民的夸奖。
当年我村没有学校。我只好步行到1.5公里外的邻村去上学。老师还常让我到离家5公里远的镇上参加考试。初中、高中离家更远,路上全靠步行。我每次离家,母亲都十分关照我的饮食、冷暖和安全。有时我的想法、做法,不符合母亲的要求,她便常用俗语来教导我、说服我。例如“不饿带干粮,不冷拿衣裳”“十层单不赶一层棉”,嘱咐我路上一定要记住“宁走十步远,不走一步险”。
当年的小学课本上有“龟兔赛跑”的故事。我曾在家中大声朗读,母亲在一旁听后说:“想一想,这说明什么?”她随即说:“说明‘不怕慢,就怕站!’走路、干活、学习都是这个道理,要坚持、要持之以恒!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我上初中时,赶上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经常吃不饱。回到家中常常狼吞虎咽地吃母亲用红薯面、谷糠、野菜等变着花样做的饭食。母亲站在一旁动情地说:“真是饿了吃糠甜似蜜啊!”后来,家庭生活好起来。母亲常精心做些好吃的,并想看着孩子们赞不绝口地吃光,但结果却相反,每人都吃得很少,有时只是尝尝。这时母亲会失望地说:“真是‘不饿吃蜜也不甜’啊!”
母亲要求孩子不论生活条件好还是差,永远不要浪费。在饮食方面她常教导我们:“吃了不疼,瞎了(浪费了)疼!”也常告诫我们:“吃不穷,喝不穷,盘算不到才受穷。”
母亲口中还有不少关于天气、农业的谚语,例如:“今晚火烧云,明天晒死人。”我多次验证,确实如此,只要傍晚天边有火烧云,第二天一定是大晴天。又如:“收花(棉花)不收花,单看正月二十八。”意思是正月二十八的天气如何,对当年棉花的收成有重要影响,阳光灿烂的好天气预示着该年棉花收成好,天气不好则相反。在那靠天吃饭的年代,天气对农业有很重要的影响。母亲讲的天气、农业谚语,无疑都是我们祖祖辈辈在实践中总结的经验,值得学习和传承。
不久前,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走近科学》节目中,在介绍“云计算”“大数据”时曾通俗地讲到,我们的先人经过无数次观测,无数次验证,得出一些关于天气、农业的谚语,实际上就是粗略的“云计算”“大数据”运用。
在我家,父亲是经济支柱,母亲辛勤操持家务。但二老的脾气大不相同,也常因一些小事拌嘴,有时父亲还大声呵斥几句,但谁也不较真,过不了几分钟俩人就像没事一样又说起话来,从来不“冷战”,绝对不会几天甚至十几天谁也不搭理谁。当别人和母亲聊起来,母亲的观点是:“大风刮不长,亲人恼不透”,说过去就没事了,都为过日子,哪能计较起来没完。在当时的农村,他们二老算得上相濡以沫、互相体谅的好夫妻。母亲八十岁离世,父亲离世时也年近八十,并且是同年去世,称得上是实实在在相伴一生。
(图片由作者提供。有些文字涉及方言,仅用其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