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发匠老孙
◇ 安格
五六年前,我选了个固定的理发店理发。
这家理发店在我家附近的胡同里,店名只有“理发店”三个字。小店面积不大,5平方米左右,桌子、电视、理发椅、沙发和煤球炉子把屋子装得满满当当,屋里几乎没有下脚的地儿,得见缝插针才能立足。
理发店的老板50岁左右,络腮胡子,干活儿很利落。理发时,他不只征求顾客的意见,还会给出中肯的建议。去过几次之后,我感觉他服务周到、价格合理,于是就办了一张年卡。
一来二去,我和理发店的老板熟悉了,对他的了解也多了。他姓孙,老家在菏泽,初中毕业后,因为家里穷,辍学学了理发的手艺。他老婆很勤快,在店里帮着洗头、染发,也兼营袜子、帽子之类的日用品。夫妻俩有两个儿子,一家人勤勤恳恳,知足常乐。
老孙的店人气很旺,每次去都要排队,对此,我已习以为常。去年暑假的一天,骄阳似火,我去老孙的店里理发。老孙正忙着给别人理发,看我进来,示意我先坐下。坐下后我才发现,气氛有点儿不对。
老孙一边理发,一边歪着脑袋打电话:“两口子过日子哪有不闹矛盾的,我跟你妈这么多年吵吵闹闹也过来了。你媳妇儿刚生了孩子,坐月子不能生气。你妈刚到那边,很多情况不熟悉,做得不好的地方你要多担待。她们俩要是争执起来,你要学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老孙像是给学生讲课一样耐心。
我大致捋清楚了事情的脉络:老孙的大儿子添了个孩子,他老婆去看孩子,婆媳闹了矛盾,老孙在教育儿子。轮到我理发时,老孙又唠叨了几分钟才挂断电话。
我小心翼翼地说:“老孙,恭喜你当爷爷啦!”“谢谢!大儿子添了个小子,老婆去伺候月子啦。一家人过日子,哪有勺子不碰锅沿儿的!”自始至终,老孙淡定地剪着头发,眼里闪着幸福的光芒。
前段时间,附近的学校扩建,老孙的理发店在拆迁之列。他为新店选址的事伤透了脑筋。眼看着要搬走,我提出续费,老孙果断拒绝了我:“等我选好了地方您再续费吧。我怕新店离您太远,您过去不方便。”这话说得我心里暖暖的。
大约一个月后,老孙发给我新店的地址,上面附着新店的店名“还是我”。我不由得赞叹,这个店名好。对于理发的主顾而言,剪去头上三千烦恼丝,“还是我”;对于老孙而言,乔迁新址重新开张,也“还是我”。
我按照地址去理发。老孙的新店宽敞多了,物件虽然有些旧,但是非常整洁。老孙和我聊了很多:老主顾都来捧场,又吸引了不少附近的新客;周围人流量大,老婆兼营的杂货摊能多赚点儿;二儿子成绩进步不小,考了班里第一名;大儿子的老婆很孝顺,给家里人买了很多礼物……老孙的眼里依旧闪着幸福的光芒。
就这样,每次和老孙唠起家常,我都感觉心里处处是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