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与日俱增的文史情结

杨巨源在整理文史资料

□ 杨巨源

我是1989年初进入莘县政协的,至2003年退休,担任县政协副主席兼文史委员会主任长达15年。退休后又被聘为聊城市政协文史研究员和莘县政协文史顾问,继续参与政协的文史工作。虽然不再是政协委员,但浓浓的文史情结丝毫未减,依然年复一年地陶醉在各类文史资料的征集、整理、撰写和编纂之中。可以说,我的退休生活,一刻也没有和政协的文史工作分开过。

1989年,我从聊城地区史志办到莘县政协工作时,县政协正式恢复工作还不到5年,机关建设和各项工作的开展都还处于摸索阶段,文史工作更是刚刚起步。经过一段时间的历练,我对政协的文史工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到政协后,事务性的工作相对减少,使我有时间静下心来查阅一些历史资料,接触一些年龄较大的知情人,从而对征集、整理、研究文史资料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有了新的认识。

莘县地处冀鲁豫三省交界处,有着两千多年的建县史,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与莘县有关,不少享有一定知名度的历史人物是从莘县这块土地上走出去的。史志办的任务是纂修地方志,受体例局限,不可能事事备载;党史办的任务是征编党史资料,其他方面的史料不便涉及;唯有政协的文史工作可以不受内容和形式局限,可尽数将亲历、亲见、亲闻资料毫无遗漏地囊括进来,通过整理出版,使其发挥“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作用。这是政协文史工作的特殊性,也给文史工作者提供了大有可为的广阔天地。

基于这种认识,我和文史科(室)的同志一起理清工作思路,调整征集方向,确定了广泛征集、专题整理出版的工作计划,建立了一支广布于城乡的业余征集员队伍,使文史工作走出自我封闭的误区,找到了取之不尽的资料来源。在一些县市认为资料已经挖尽、文史工作可以告一段落的情况下,莘县却不断拿出二至三年的前瞻性计划,出现了编一、征二、备三的主动局面。政协文史资料以每年一至二辑的速度出版,至2014年,共出版27辑,总字数约600万字。这些文史资料,涉及莘县历史的方方面面,发行后受到县内外读者的普遍欢迎。尤其是《莘县史鉴》和《莘县碑文大观》出版后,不惟本县读者一书难求,连一些外地研究者也纷纷来函索书,在宣传莘县方面产生了明显的效果。当时县政协有一句口号叫“用扎实的工作擦亮政协的牌子”。可以这样说,在擦亮政协的牌子方面,文史资料的征编功不可没。时至今日,社会上还不断有人到县政协来索求早期的文史资料专辑。可惜由于时间太久,当时的印数又太少,这种要求已很难满足。

在莘县,一到需要查找某些历史资料的时候,人们自然而然地会想到政协,这几乎成了一种条件反射,似乎政协就是莘县的资料库。这种现象说明,政协的文史资料征集整理工作确实十分重要,它是政协工作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政协委员中人才云集,群贤毕至,文化层次较高,联系面广泛,再加上由数十人组成的业余征集员队伍,这是做好文史资料征集工作的独特优势。周恩来同志当年倡导政协开展文史资料征集,实在具有高屋建瓴的战略眼光。几十年来,全国政协和各级地方政协大力开展文史资料征集整理工作,成果是辉煌的,影响是深远的。政协的文史工作和党史、史志部门的工作是取长补短、相辅相成的。就莘县而言,党史资料的整理和莘县县志的编纂都从政协的文史资料中获益不少,这一点是大家公认的。

从政协退休,已有11年。我仍然在不遗余力地做着文史工作,年逾古稀,却天天伏案,难得清闲。在前后长达26年的时间里,我和文史资料结下了不解之缘,心中形成了一种浓浓的文史情结。我曾在县委宣传部、县委办公室、地区史志办等多个部门工作过20年,最后在县政协工作了15年,直到现在,莘县政协仍然有我的办公室,登门攀谈者络绎不绝,这又为我了解各方面情况创造了十分便利的条件。我的祖籍虽然不是莘县,但大家都公认,对莘县的历史,我比祖祖辈辈生活于莘县的人了解得更多。这种情况,是在26年从未间断的文史工作中逐步形成的。

(本文为作者早期作品,图片由作者提供)

2023-12-27 2 2 聊城晚报 content_43577.html 1 与日俱增的文史情结 /enpproperty-->